我是农村人 发表于 2011-11-10 13:36:35

杜甫与洛阳的情缘(四)(随笔)


      ——杜甫的漫漫归葬路

按:一个唐代伟大的诗人,辞世43年后,才由他的孙子沿路乞讨,扶灵北上,实现了诗人的遗愿,葬于洛阳偃师杜楼村。

读者读后,一定有很多疑问:杜甫没有积蓄吗?他的后代为什么如此贫困?这么一个伟大诗人,难道一死了之,当时也无人过问吗……

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说明湖南也有他的亲友,难道不能实现他的遗愿吗?

这些疑问,笔者没有找到答案,只能分析,希望博友和历史学家考证。

正文:

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出蜀入湘时贫病交加,在湘江的船上,写了他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不久,杜甫便病死在船上,时年58岁。

杜甫临终前嘱咐次子杜宗武,将自己归葬偃师杜楼村,他在那里度过了13个春秋,他的两个先祖杜预(西晋名将)、杜审言(“文章四友”之一)也葬于那里。

但是,杜宗武一直处在穷困之中,无力运灵枢回偃师,在湖南亲友的劝说挽留之下,只好将灵枢暂放在岳州平江县南25里的小田。

数十年过去了,杜甫的次子杜宗武去世时,又嘱咐其子杜嗣业,无论如何也要按祖父遗愿将其安葬到偃师首阳山杜楼村,与先祖在一起。

公元813年,杜嗣业在杜甫去世43年之后,沿途乞讨,扶灵北上。路过荆州时,恰遇被贬为荆州参军的著名诗人元稹。杜嗣业恳求元稹为其祖父写墓志铭。元稹在墓志铭中写道:“甫,字子。天宝中,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命宰相试文,文善,授甫右卫率府胄曹。属京师乱……鸣呼!千岁而下曰:此 文先生之古坟。”

终于实现了杜甫的遗愿,归葬于偃师首阳山杜楼村。

(完)

华兴物流 发表于 2011-11-10 16:36:56

{:soso_e149:}

逍遥马 发表于 2011-11-14 22:11:40

学习!

雁影孤鸿 发表于 2011-11-20 17:54:43

偃师这块土地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精神财富!

分时线老二 发表于 2011-11-27 11:44:54

{:soso_e18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杜甫与洛阳的情缘(四)(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