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飘香清明时
油菜花飘香清明时又是一年四月芳菲,又是一年菜花飘香。不知不觉,清明节成了我联络亲情思念故人的一种方式。今天,是国家法定的第一个清明节放假日,我回到了老家,去给爸爸的坟头添一铲土,献上一束花,斟一杯美酒,再送上一些纸钱。。。。。。
清明祭祖是古习的延续,是人思祖敬先恋故人的亲情体现。政府把清明定为法定假日,深得民心,因此,今年的第一个祭奠日更引人注目。清明为假日,本身就是对中华传统的清明文化的肯定与恢复,也是对中国人文伦理道德敬老敬祖,乃至光大祖业既精神的弘扬。祭的是先祖,育的是后人。
爸爸去世以后,清明节在我心中又多了一份记忆。每每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觉得这首诗是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爸爸去世后,每年清明节母亲和弟妹妹妹,还有我和太太都要带上爸爸生前爱抽的香烟鲜花看望爸爸,为爸爸扫墓,爸爸去世已经十四年了,因为我在北京,清明节回去为爸爸扫墓是我心愿。自从爸爸去世后,自己对清明节有了一份企盼,有了无限的寄托和追思。那就是想去看看爸爸,想对他说说我的心里话。如果说世上有一种节日是怀念的话那就是清明节。
开车行驶在207国道上,肥硕的麦田在微风中精神抖擞地站立着,而那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更是迎风怒放,争奇斗艳,开得热烈奔放,开得肆无忌惮,好像把积蓄了一冬的能量在顷刻间毫不吝啬地挥洒,和绿色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最美丽娇艳的锦缎,而那股迎面而来的清香更是一直沁入你的心扉,让你在其中深深地陶醉,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甘泉般清澈空灵的感觉在你的心中滋生、蔓延、律动开来,荡涤着你的心灵,净化着你的思想,将你包围、淹灭、融化……使你彻底地体验与自然完全融合的一种宁静的境界。
清明祭祖是古习的延续,是人思祖敬先恋故人的亲情体现。祭祖活动,必然形成独特韵味的清明文化,它的表现形式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异彩夺目,各显风韵。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微妙的变化着。如北方由单纯的扫墓,填土,上香、烧纸钱,烧金银纸宝,跪拜,逐步掺进了送鲜花,花篮,墓碑挂红花,撒花瓣,照像,录像等新的内容。相比之下,江南的清明文化更幽深,礼仪更繁杂,表现为放假、祭祖、上香、拜墓、念祭文、(个别地区还有族长训词)燃鞭炮、扫墓、填土、杀鸡宰羊、摆酒肉果蔬尚飨供品等传统习俗,也加进了送鲜花、撒花瓣、挂红花、照像、录像等现代内容。总体祭奠趋式,老式的规矩还在延续,新式的内容,却不断充实。迷信的内容正在减少,新文化的内容迅速增加。特别是网上祭祖,象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一样诞生了。它必然以其自身的特点和韵味发展着。人们在祭祖时避免不了的要缅怀先人的业绩及创业精神,其现实意义在与教育后代,培养后人的孝敬老人,尊来爱幼的美德,其效益必使社会得到稳定。
在祭祖的同时,也使人联想的另个问题,试问在祭祖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一百年,三百年,五百年……前的祖宗是谁?他们的业绩及佳话故事又有那些呢?可以肯定的说,知道的寥寥无几。难道不应该缅怀他们的事迹吗?没有祖宗那有我们,没有祖业那有代代相传的发家至富。这种对前辈了解甚少的状况的产生,起因就是家庭传统教育差,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造成的。而这种记载的最好形式就是家谱。试问现代的家族中,有多少家有家谱呢,实在是凤毛麟角。我家的家谱有大哥保存,我也只看两次。
家谱属民间文化,一部家谱,就是这个家族的家书,家史。家谱的历史越久远,其意义就越重大。孔家的家谱,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决不局限于孔家,而是涉及到中华文化由来及影响的史册。一部山西乔家的家谱,反映的确是山西的部分发展史和山西乃至中国的局部商业史。历代的官宦鸿臣的家谱,都是哪个时代正史记录的参照史。当然对绝大多数的家族和家庭来讲,其作用没有那么大,那么重要。但能反映局部状况也是重要的,更重要的家族内部的传统教育。由此看来,家谱的建立,是必要的。
我家墓地在207国道边上,是村庄的公墓。这里有爷爷奶奶、大伯大娘、爸爸的坟茔。清明不管有雨无雨,在我的心中都是一个湿漉漉、沉甸甸的日子。多年来,每当这个日子来临时,我便会和大哥及亲属们来到墓地,或斟上一杯酒,或祭上一双烛,或燃上一柱香;用传统的方式渲泻失却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表达思念的哀悼。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样一个绿肥红瘦充满怀念感伤的季节里,不知道住在天国的亲人们一切可好?
鲜花簇簇,思念重重。走在去墓地的路上,满脑都是已故亲人的影象。都说人走灯灭,死者已矣,为何这些远去的亲情却藕断丝连,挥之不去?已故亲人在我的生命里定格成了一种亘古的风景,还是他们在天堂里影响着我的记忆?曾经的一幕幕还在记忆里深沉,曾经的故事还一遍遍敲打着生者心灵,如今,我只能用最平凡的方式,寄托最浓厚的情谊。静静地斟一杯醇酒,捧一卷纸钱燃烧的灰烬,叙一段久别的心情,落几滴伤心的眼泪,而这些,天堂里的爷爷奶奶、大伯大娘、爸爸是否已经真的感知?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在这样的时节古人满腹对亲人的幽思,我又怎样才能找回点滴的清明的内涵和时代的变迁?让沉睡墓地的先人的在天之灵感受到后人的虔诚祭奠,让活着的人能够体验到家庭的幸福,和谐与温暖。<山石寺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