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及他的美术学校
在偃师市区槐化路中段,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门,门口挂一方不起眼的牌匾:偃师美术学校。别看这所民办学校的门店不大,但在洛阳的美术教育界却小有名气:办学18年来,该校有600多名毕业生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全国美术高等院校录取,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所学校的创办者竟是一位82岁的老人,他的名字叫武力征。武老师出身于偃师市府店镇一个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家庭,他的爷爷、父亲都擅丹青。受家庭的熏陶,武力征从小就酷爱画画,上小学时,他已成为村里有名的“小画家”。
1938年,武老师报考巩县(今巩义市)遗爱中学,当时作文的题目是《抗日时期小学生应尽责任》。写完作文,还在考卷空白处配了幅插图:一个孩子挑副担子,担子的两头有两个箩筐,一个箩筐上写着“国家兴亡”,一个箩筐上写着“匹夫有责”。他的考卷在学校老师中引起轰动,一入校,老师就让他当了小报的美术编辑。初中二年级时,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他退学回家当了学徒。“不让干啥都行,不让画画跟要命一样。”尽管辍学回家当了学徒,但武老师画画的念头一直没断。
新中国成立后,武老师当了小学教师,可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1951年,连续在《河南日报》发表了5个系列的连环画作品,引起省里有关部门的关注,他被调到省教育厅,任《教育》半月刊美术编辑。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教育》半月刊停刊,他又回到偃师,后调入县文化馆从事群众美术教育工作,这使酷爱美术的他如鱼得水。
从1972年开始,他每年都在馆内举办成人及儿童农民画学习班和农民画创作班,一年少则三五期,多则七八期,坚持不断,春节还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培养了大批绘画人才。当时条件差,很多孩子就吃住在他的住室,与武老师的关系情同父子。有的学生晚上就睡在武老师的床上,尿了床,武老师也不生气。1980年,武力征被评为“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
1990年,武老师65岁时办了离休手续,他花甲之年再“出征”,因陋就简办起偃师美术学校。自幼饱受求学艰辛的他深知求学的不易,他将学校定位为白手起家的平民学校,他的目标是让所有想画画的孩子都能接受美术教育。
近两年,年纪大了,他让儿子接了美术学校校长的担子,自己“退居二线”,但他一刻都没有闲着。他差不多每天都住在学校,早上5点多起床,打扫卫生、烧开水。学生上自习,他就提着水壶,一个一个给孩子们倒水。晚上孩子们都睡了,他才休息。儿孙们怕他累着,劝他回家住。武老师说:“我60多岁添了偃师美术学校这个‘孩子’,高兴啊。每天只有看着孩子们画画的样子,听着他们朗朗的读书声,心里才舒坦!”
武老师用连环画的形式回顾自己的一生,连环画的名字就叫《白描今生》。每绘一页,就留住了一段往昔生活的回忆,有辛酸的,也有幸福的……老人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我从小酷爱画画,一生和美术为伴,晚年最大的愿望是将自己心爱的美术事业传承下去,能在偃师办所美术学院。
[ 本帖最后由 在家打坷垃 于 2008-11-19 08:44 编辑 ] 这个老师真伟大啊 这个还这不知道, 有自己的理想 为了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取得了成功 很是佩服 刚听说,支持。 武老师是我的老师我很钦佩他的敬业精神 虽至耄耋之年学校在4楼但还每天坚持到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佩服啊。 伟大的老师! 佩服!!!!!!!!!!顶!!!!!!!!! 希望全天下的园丁们都向这位
耄耋老人
学习 媒体报导 敬佩,,,,,,,,,,,,, 是槐化路还是槐新路? 武老师偃师洛阳一代闻名遐迩啊,美校就在图书馆楼上。 非常怀念在美校带课的那一段时光.还有段正渠,段建伟老师....那时候美校绘画艺术氛围浓厚!我心里永远尊敬武老师!您多多保重!! 武老师的精神可敬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