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大米
换大米我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夹河滩人。上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位于伊洛河之间的岳滩、翟镇、佃庄3个乡镇,有不少地方都种稻子。那个时候,农村的生活还比较艰难,不少人家粮食不够吃,为了全年不断粮,很多人把家中的稻子碾成大米,拿到南坡(夹河人对伊河以南的丘陵地方的统称)去换红薯,当时1斤大米可换6—7斤红薯,大米换成红薯后,可使全家吃的不断顿。当时老百姓常说: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不少人因为天天吃红薯,把胃吃得吐酸水。那时,我把红薯也吃伤了,以致到现在我对以红薯为原料的东西都不感兴趣。
因为父亲去世的早,我早早地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那时,我正上高中,利用星期天骑自行车带大米到缑氏换红薯。我的第一辆自行车好象是1983年用交公粮所得的钱托人从洛阳买的“东方”牌的载重自行车。每次换红薯前,母亲提前几天将大米碾好,星期六早上6点钟起来,先把自行车打饱气,然后用布袋装好30--40斤大米搭在自行车后架上,匆匆吃饱早饭,带上中午的干粮、布袋,杆称等和同村的人一起向缑氏骑去,因为当时年轻,一路上大家骑得很快,过去王庄东庄儿的伊河桥,大家便骑热了,于是解开上衣的扣子继续前行,因为骑得快,耳边的风总是呼呼地响,那时路上的汽车不是很多。不久我们便该上顾县的大坡儿,离大坡还很远,我们便开始很踩脚蹬,冲着上坡,约上到三分之二处,便骑不动了,于是便下来推车前行。上去坡,满脸是汗,我们用袖子往脸上一擦又继续前进。前行不远不久,到花寨坡,这个坡是个V型坡,下坡时我们基本不刹闸,利用车的惯性往下冲,到坡底又开始踩脚蹬往上冲,有时能骑着上来,有时是推着上来。
上来坡,我们便开始分头进村各自行动,因为大家在一起比较慢,每家每次要的都不多。进村后我便下车推着走,见人就问:“换大米不换?”当时我才十六、七岁,不会幺喝,试了几次也幺喝不出来,更不会象电视里的郭达那样唱着喊:“换——大——米——”。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都不高,大米属细粮,不少人家都不舍得,所以我问好多家,愿意换的不多,当有人换时,我便把车放到街边支好,当时还没有计算器,我得口算,复杂的我用小棍棒在地上算。一般我都是先称大米,算出红薯的斤称后再称红薯,这样稍微简单一点。有时我还得帮人家把红薯从地窖拉上来,就这样转到中午也换不完,这时我便拿出从家里带的干粮,就着人家的红薯饭完成这次午餐。饭后继续沿街问,直到换完。
回来的路上一般都是独行,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手机和同伴联系。这时由于车重不敢骑快,下坡要刹闸,上坡要推着走,有时换的红薯太多推车推不好车子会头朝上翻,这时我会找路上的行人帮忙重新再装,行人一般都会帮忙。就这一路走走、骑骑、歇歇,到家时天都快黑了。 这时母亲早已打发弟弟到村头接我,一到家,母亲早把洗脸水准备好了,换衣、洗脸、吃饭。在母亲眼中,这时我已长大。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多了,没人再骑车到南坡换大米了,就是做小生意也是骑着三轮摩托车,或者开着奔马车。人们不出村就可以买到日常生活用品,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红薯也成了健康食品,小孩子还特想吃红薯。种地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家电还补贴。好多想都不敢干想的事现在都成了现实。 写得不错啊 楼主高才 哈哈。。。看楼主的帖子能了解很多自己没有经历的事情。。。人啊,真是潜力挺大的。。。 俺也没有经历过呀,马哥辛苦了! 楼主啊
拿那个时候和这时候比
是不是有点…… 时代的变迁`~~~`心路`~ 写的不错,是俺一直想过的生活~~ 原帖由 豆豆兔 于 2008-11-11 17:26 发表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写的不错,是俺一直想过的生活~~
我晕。。。兔兔啊。。!你想过怎么样的生活?难道你有自虐症。。! 很真实,很平淡,不错,支持~ 悠悠往事.................. 马哥辛苦了。我虽没去过,但很熟悉。 楼主用流畅细腻的语言记录了这段往事,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当时生活的艰辛,是忆苦思甜的最佳材料哟! 马哥真辛苦/我对那时很有体会的。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谢谢楼上各位的夸奖,你们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换大米,换大米,换大米啊~~换大米,换大呀米! 看了兄弟的这篇文章,感慨万千啊!
我们曾经的生活,经你的生花妙笔又重现在眼前!
哎,那是不认识,要不,该管你一顿红薯饭!
[ 本帖最后由 散淡一生 于 2008-11-16 15:55 编辑 ] 真情实感,令人感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