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开 发表于 2008-11-16 16:00:07

于丹 心灵的勇敢

(百家讲坛),大家都耳熟能名的演讲类节目,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震撼了多少个心灵。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每一个讲演的大家都那么有魄力,够大气,让我发自肺腑的信服。没一次听讲我都有很大的收获。对于在人生道理上尚不成熟的我,简直就是警世醒言。他让我感到自我的渺小,认识到语言的博大精深,待人处事时应有的镇定和执着。
   每当我在生活和创业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就会很自然的想起他们讲的那些至理名言,启发我,撼醒我,让我的人生少一些困苦和缺憾。取而代之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灵的无比平静。我相信在他们的引导下我的人生会更加趋向完整。
昨晚讲的是:“心灵的勇敢”。又让我受益非浅,说来大家共勉
第一节讲的是: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所谓仁者无忧,指胸怀要宽广,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至仁至德的情怀,自然就能做到前无忧,后无虑了。再说智者不惑,有大智慧的人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对人对事有超人一等的判断力,自然就不会有困惑了。勇者不惧,就更好理解了,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最好的说明了。
第二节讲的是:做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弥补你人生的缺憾。生命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无论你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和疾苦,只要你勇敢的去争取,去面对,你饿人生就不会有缺憾。
第三节讲的是: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最可怕的。所谓道德的勇敢就是智者之勇,古往今来成就了无数的英雄。反之则是匹夫之勇了,当然这样的勇者只能是罪恶的首领了。所以此万万不可取也。
第四节讲的是;佛曰:心中有什么,眼里就能看到什么。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端正自己的人生观,心中要有平和的信念。只有心放端正,无私心,无邪念,那么你的所做所想就是至善至美的。
第五节讲的是:智者不失人,也不失言。所谓有智者事竟成,有智慧的人知道怎样待人接物,不说伤人的话,虚伪的话,无用的话,不骄,不躁。懂得最好的处世方法。从而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在他人眼里更富有智慧,更圆满。

v   第六节讲的是:一个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傲骨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景都应该坚守的品质。没有他你就成就不了辉煌,没有他你的人生如何灿烂也是不完整的。在说傲气,别小看他,他可以一不小心就将你带进一个孤立的世界,让你停步不前,举步为坚。所以切不可为了一点小小的成就就骄傲自满。
   总之一句话,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内心真正的勇敢

独孤老怪 发表于 2008-11-16 16:33:54

楼主勇敢不勇敢?

純情雙魚 发表于 2008-11-16 16:51:44

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风听水声 发表于 2008-11-16 17:31:28

于丹只能称得上一个教师,算不上教育家,或者学者。她读《论语》比起大师们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阳光 发表于 2008-11-16 18:16:27

原帖由 风听水声 于 2008-11-16 17:31 发表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于丹只能称得上一个教师,算不上教育家,或者学者。她读《论语》比起大师们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这种事情只能是见人见智,在中国,大师毕竟是凤毛麟角,而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那就是教育家,就是学者!

西伯龄 发表于 2008-11-16 19:53:43

汉语强悍与其他语言的最大区别就是:
同一种思想能用N种说法表达出来
所以就有了N个学者、教育家……

摩登女郎 发表于 2008-11-16 20:03:43

原帖由 风听水声 于 2008-11-16 17:31 发表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于丹只能称得上一个教师,算不上教育家,或者学者。她读《论语》比起大师们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静下心来,买本于丹的论语,认真的读一遍,你会从中学到很多!!!!

摩登女郎 发表于 2008-11-16 20:06:38

这种事情只能是见人见智,在中国,大师毕竟是凤毛麟角,而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那就是教育家,就是学者!



同意!!!!

一面情缘 发表于 2008-11-16 20:24:18

同意楼上的楼上的楼上的看法

逍遥马 发表于 2008-11-16 21:29:16

读名家的书肯定能提高

风听水声 发表于 2008-11-16 22:03:53

可能我前面的话有点片面了,我只是最近看了几本大师们研究国学的书,很多东西本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我觉得看于丹的讲谈,像听倪萍在说人生三件事:入队,入团,入党。造作之态教人忍俊不禁。可能我说的有点过了。举个例子吧,《论语》中有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何解呢。按我们现在很多人说的那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所谓学习,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另一方面是“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比“学”还要重要!
习(習)xí:会意。从羽,与鸟飞有关。
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
反复练,反复学,学后再温熟:练习、复习、学习、自习、温习……)
    其实这种解释是其实是宋儒朱熹的解,他在《论语集注》中这样写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①如齐,立时习也。”
    凭心而论,我们大家真的在反复不断练习中快乐吗?我想快乐的只是少数吧。大多数人会疲惫,会劳累,会痛苦。只是大家觉得这是圣人所说,无可厚非,自有大道理在里面。
   可是听听这解释:要随时随地学习,就会感到快乐。想想看,当你从一件小事突然有所感悟时,或明白一个道理时,领会一些知识时,你是不是感觉到快乐呢?时习之,不是反复地去练习,像老师每天教小孩子,去抄20遍生字!这是让学生头痛的事情,如果告诉他这个字的来源,这个字的变化,这个字的用处,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快乐。比如一字,是分开天地,天字呢,一字下面加个人,人上面有那么一个天空嘛。所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也正符合孔子“观过而知仁”。
    我之所以说于丹是教师,是因为她的很多解释,并无新意,来于何处,一览无遗。她的讲谈总结起来就像我们老师教我们的一句话“有感情地朗读”。还好央视给节目配了不少的图片,动画,音乐,否则我想观众少的可怜。她没有真正的想过去研究其中的来龙去脉,也没有想过去质疑,所以她只有作为一个传播者,而不是酿造者。就像蝴蝶和蜜蜂,也如教书匠和教育家。总之以上只是我个人看法,大家教我去买她的书,我宁可去看连环画。

[ 本帖最后由 风听水声 于 2008-11-16 22:16 编辑 ]

风听水声 发表于 2008-11-16 22:28:42

后记:本贴,大家骂我也好,说我狂妄也罢,总之我只所以说一些别人看着不顺的话,非争强好胜之心,华众取宠之意,我只想说书读的多了,我们要不怕思考和对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不无道理。我只是想表达我个人一点看法,如有不当,请指正。

独孤老怪 发表于 2008-11-16 22:29:50

说句实在话,于丹的书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是一本启蒙书,对于象楼上风听水声兄弟来说,可能就是小儿书了,其实我自己看来,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看不同的书,她的书还有有点价值的。

独孤老怪 发表于 2008-11-16 22:31:31

原帖由 风听水声 于 2008-11-16 22:28 发表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后记:本贴,大家骂我也好,说我狂妄也罢,总之我只所以说一些别人看着不顺的话,非争强好胜之心,华众取宠之意,我只想说书读的多了,我们要不怕思考和对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不无道理。我只是想表达我个人 ...
希望有机会和风听水声兄弟交流一下,老怪还得多请教啊

风听水声 发表于 2008-11-16 22:37:57

楼上客气了,其实我主要是受不了于老师讲课的内容,老实说他举的例子,讲完前三句,后面我就知道了是哪个故事了,你说我怎么看得进去?

阳光 发表于 2008-11-17 08:08:26

原帖由 风听水声 于 2008-11-16 22:28 发表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后记:本贴,大家骂我也好,说我狂妄也罢,总之我只所以说一些别人看着不顺的话,非争强好胜之心,华众取宠之意,我只想说书读的多了,我们要不怕思考和对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不无道理。我只是想表达我个人 ...
呵呵。。。风听水声想多了。。在这里是言论自由,没有谁会因为一句话而对一个网名有什么故意的攻击,更别说是人身攻击了。。。!所以还是希望风听雨声能更多的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奉献出来与大家共同谈论和分享!

摩登女郎 发表于 2008-11-17 08:34:37

原帖由 风听水声 于 2008-11-16 22:28 发表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后记:本贴,大家骂我也好,说我狂妄也罢,总之我只所以说一些别人看着不顺的话,非争强好胜之心,华众取宠之意,我只想说书读的多了,我们要不怕思考和对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不无道理。我只是想表达我个人 ...

朋友你,想多了,只要是有思想的人,对待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论坛给我们一个平台,大家也只是发表自己的自看法,没有所谓的“看不顺眼”

独孤老怪 发表于 2008-11-17 10:30:43

原帖由 风听水声 于 2008-11-16 22:37 发表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上客气了,其实我主要是受不了于老师讲课的内容,老实说他举的例子,讲完前三句,后面我就知道了是哪个故事了,你说我怎么看得进去?
呵呵,只能说明你听得多,见的广了,但有好多人没听过的,不能一概而论啊,你也只能当做小人书看了

风听水声 发表于 2008-11-17 11:07:09

好吧,我收回“看不顺眼”,万物存在自有它的合理性。
   我们中很多人都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尤其是他的歌词唱的不是太清,可是我们一旦知道内容时,又是另一层体会。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全都知道:喜欢周杰伦的歌迷多半也会爱屋及乌的喜欢上方文山的歌词,很多人都评价他是“周杰伦成功背后的男人”,这个雅号虽然听起来比较别扭,但确实能证明方文山对于整个流行乐坛的价值。
为什么方文山的作词能有这样的效果?
方文山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B7%BD%CE%C4%C9%BD
  方文山,台湾著名词人。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其创作的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是华语歌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更是各种音乐奖项的常客。文字独树一帜。他的歌词作品促发了音乐创作另类革命。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学现象。亦诗亦词,亦词亦诗。从那些新奇歌词韵脚中衍生出的“素颜韵脚诗”,辨识度极高,且当脱谱欣赏时,亦可独自低吟,成为另一种心境里的另类诗文。
    其实还是中国古老的诗词文化的魅力在影响和感染着我们。
    反过来,我说几句不中听的,或者不敬的话吧。中国内地也有很多歌手,也有很多诗人,为什么没有造就像杰伦一样的人呢?我说就是方文山来大陆也不行。原因很简单,在内地很多诗人不是不会去作歌词,而是不屑去作。他们追求是曲高和寡的清高之境。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们宁肯守困而不愿也不会去为商业服务。他们连那个字也不想提,而称之为“阿堵物”,怕污了自已之耳。所以说我们的文化是谦让,如果站出来说的人往往是那些不完全知晓的人。(当然你把我归于其中也可)
   现在的文化其实我们传承的太少了,少的可怜,少的让人心寒。外国人也嘲笑我们这一点,我们也自嘲地说:我们多的是,扔一点儿怕什么?
   时间关系,不多说了,我想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大家也能看出一二了。

阳光 发表于 2008-11-17 11:09:20

楼上的话很有意思!我希望你能把自己的帖子发个主题!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于丹 心灵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