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又前卫,生于六十年代
做为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当然,不止是我一个人的经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我怕,再过若干年,老啦就会忘记。生于六十年代的朋友,不知是否还记得我们儿时的玩具?一把木刻的、用墨水染过的**,一根绑了红绸子布的红缨枪,一个用铁丝作架、橡皮筋作弓的弹弓,来之不易的纸片叠成的方块面包,还有五分一本的小人书,还记得晚上写作业时用过的那盏电石灯呢。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六十年代生的人,最大的48岁,最小的也有40出头了。上学大都在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自己当时背着妈妈用好几种颜色的布头拼做的小书包(后来得到爸爸的奖品--绿色帆布挎包,那可是如获至宝啊)。我们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比起现在孩子的“炸药包”来,轻松多了。我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不象现在的孩子开始识字,都是从“爸爸、妈妈”开始的。说是上幼儿班,实际上是成天读背《党章》。先是批林批孔,然后是评法批儒,《法家著作选读》可是最常见的。紧接着是学习黄帅反潮流、反击右倾翻案风。那个震惊全国的唐河县马振付公社张玉琴事件,让我们彻底告别了考试,不管是期中、期末还是升学考试。我们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学雷锋、做好事、拥军优属,一起上街刷标语、用彩纸写一些政治化色彩极强的大字报,记忆很深的一张是:张木铎,大坏蛋,想叫历史往后转,红小兵,不受骗,坚决把他来批判。想想看,那是何等的一种是非分明和政治责任感啊! 尤其难以忘怀的是,还给当时的县长写过大字报呢。
那个时候的我们,当过红小兵、红卫兵。我父亲有个好朋友的三个子女,名字就叫王小红、王小卫、王晓兵呐!我们的课本总是在放假的时候才发下来,到了初中,物理课本叫做“农业基础知识”,化学叫做“化工”,至于外语,连课本也没有,只是学了26个字母。知道"四人帮",举着小红旗迎过“红宝书”,唱过“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参加过周总理、毛主席的追悼会,还参加过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当然也参加过他的追悼会),往墙上刷过“誓死捍卫....”“将...进行到底”“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等标语,往墙上印伟人像,印“毛主席语录”。后来犯错误、写检查,总少不了来一句“由于受四人帮余毒的影响”。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差不多都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推铁圈(桶箍)、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窝窝然后高高举起甩的很响,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炮楼,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煮那从生产队偷来的玉米和嫩麦子,在野地里烤嫩豌豆吃,可能还烤过土豆地瓜,以至于太过投入,吃的一嘴黑,回家挨老妈一顿臭揍。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旧报纸做风筝。
六十代出生的我们,童年时路上捡不到一分钱,最想捡到的是牛粪,可以完成生产队或者学校布置的任务;吃得最多的是红薯和玉米饼子,从来不知道苹果桔子成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爆米花是奢侈物,货郎担里的吹糖人是生日礼物,一分钱一颗的硬糖是最甜美的食品,二分钱一颗的花生牛轧糖绝对是奢侈品。为了珍惜劳动果实,每遇三夏大忙时节,我们就会像战争年代的儿童团员那样手持红缨枪,密切注视阶级斗争新动向,严防地、富、反、坏、右分子的破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帮助生产队捡麦穗、谷穗和拾棉花,通过砸石子、捡废品勤工俭学为班集体增加班费。我们从小就懂得父母的每一分钱来之不易,除了过年,我们总是穿着哥哥、姐姐穿旧了改制成的衣裳,从来不会奢望有一点零花钱。我们用牙膏皮换来的几分钱,除了积攒下来租或买小人书以外,最多也只是在馋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换一根二分钱的冰棍或同样价格、放了糖精的大米花。过年买鞭炮是大快人心的,但更多的是一分钱一大把的无捻炮,可以用锤子砸着响,虽然费事儿但听得心里美滋滋的,效果出奇的棒。
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童话片,只听说过剪纸片和木偶片。看电影,外国的只能看到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记得《摘苹果的时候》、《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有《海岸风雷》、《多瑙河之波》、《宁死不屈》等等。国产的自然是以八大样板戏为主,那精妙的配乐、经典的道白和夸张的舞美,使人至今仍然难以释怀。后来有了《决裂》(还记得吗?手上有老茧就能上大学、马尾巴的功能)、《春苗》、《战洪图》、《红雨》等。至今还会唱《春苗出土迎朝阳》、《见了你们格外亲》。国家大事主要是通过有线广播和极少数的收音机进行传播,另外,就是露天电影前加演的《新闻简报》。还记得三战(地道、地雷、南征北);最好听的歌是《我是公社小社员》、《小汽车呀真漂亮》,唱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也铿锵有力;体育课玩得最多的是滚铁环,蓝球全校没几个,排球、足球听都没听说过;回家玩打弹子,弹子是用泥球放在灶膛里烧的,玻璃球是城里来的玩伴的稀罕物;几乎人人都有一枝用钢丝编的**,没有纸炮我们用火柴头,运气好的话也可以打出声音来;广播体操是体育老师站在泥台上吼着领的,眼保健操没听说过;手抄本里抄的是《第十二个回合》和什么梅花党的故事;听得最多的是墙上高悬的广播,方言广播气象消息现在也能倒背如流,要是谁家来了亲戚有台挂有背带的收音机,窗口边可以围上十几个孩子看稀奇,调台时叽叽咕咕的声音让我们激动万分。对了,还有音乐课,上山下乡的知青教我们唱《老房东查铺》,教整本的《朝阳沟》,到现在银环、栓宝的大段唱还能顺溜出来呢。那时没有考试,有好多的时间排量文艺节目。
喜欢偷偷的听邓丽君,因为不让公开听,抄歌词也加上“供批判用”。后来喜欢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还有费翔和齐秦。看过港台录像、玩过最简单的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以及阿炳的二泉映月。手里掂过日本的砖头机、条件好的是四喇叭的录音机,腰里别随身听,花高价买BB机,西装和太阳镜上留着商标。去火车站迎接老山前线回来的战士,在大操场听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摩拳擦掌、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不管是否传阅过,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还有《第二次握手》。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帮父母排队抢购过白洋布、洗衣粉、白糖等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后来有了电视机,22寸的匈牙利还是黑白的,生产队里放《霍元甲》,天天搬个凳子占地方。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最后还是发现小时候的连环画印象最深。打过工,第一个月工资30元。
结婚时用自行车,阔气的是嘎斯汽车,当然没有录像,没有婚纱,一般都在家里请客记得我的结婚照还是自己用120海鸥机子自拍的呢。我们中的有的人干过传销、卖过保险,至少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人从事过这一活动。不大为长工资或下岗之类的事烦心,常常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而苦恼。中英谈判成功的时候还觉得很遥远,一转眼香港已经回归十年啦。
好像一口气说不完,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经历过很多,见证了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幸福的拥有着兄弟姐妹齐全的大家庭,不像现在的孩子都是都生子女孤独的要命。儿时那么多的欢乐,现在想来是那么的珍贵!六十年生的人无奈也很多。就说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外语、计算机和驾驶这三大基本技能来说:我们那时候学的英语是只会写和看、不会听和说的,大学时学计算机就是学BASIC,一个学期下来了连电脑长什么样也没见过,驾驶嘛,好多人会驾驶自行车的时候已经很成人了。
六十年代生人也有他的特点。总的来说,这一代人还算是幸运的一代:该上大学的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圆了哥哥姐姐们未能圆的的梦;重视年轻化、知识化的时候,我们中的不少人也赶上了好机会;想做老板的,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创业空间从来没有这么宽广过;国有企业改制下岗的队伍中虽然也有他们,但是还年轻,还有技术,因此没有多少人会为生计担忧。六十年代生人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主力,我们豁达而又精明,传统而又前卫,他们吃得起苦,也会享受生活......
回忆过去的时光,需要伙计们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补充,好了,有空再叙。 呵呵,俺是70年代的,好象没有资格谈论,但不少东西有点印象 写的比较全面,不少东西都是俺经历过的。写得真好! 哈哈 不错 木来及读完 以后再认真读 。 我想比较前卫可不可以有这样几条:情人、炒股、上网络,当驴、喝酒、OK歌。 情人、炒股、上网络,当驴、喝酒、OK歌。 写类怪美`` 原帖由 偃师轮滑高手 于 2008-11-18 11:24 发表 http://www.yanshi.cc/bbs/images/common/back.gif
情人、炒股、上网络,当驴、喝酒、OK歌。 写类怪美``
人生一大潇洒 ~~~ 我喜欢12346,不喜欢5 感觉写的不错 虽然浴火翔鹰俺是八零后 写的不错,童年的回忆恍如隔世,觉得很亲切! 亲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