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偃李红军 发表于 2012-6-20 08:57:04

大型历史地域性抒情诗集【赤子还乡】自序

本帖最后由 豫偃李红军 于 2012-6-20 08:58 编辑

大型历史地域性抒情诗集【赤子还乡】
(河南)李红军 著




赤子欣欣行大道。——(元)王冕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





【一个赤子走在还乡的路上】(自序)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其《道德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样。《尚书-康诰》中说:“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还乡”指的是回到故乡,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

      2008年元月,我写下了100行的诗歌《水泉石窟》,并首次冠之以《赤子还乡》的组诗名称。

……
掂量再三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泉眼变成了你永不干涸的泪水替你哭
树根为了植物的意志扎进你的脊椎
山石本来就是你的血肉体魄和精魂
你旷世的美来自于山脉的养育
发端于人们对大千世界的想像
你是佛祖的一个孤僻的形象代言人
……
——《赤子还乡-水泉石窟》

      从《水泉石窟》的写作开始,一个庞大的诗歌创作计划,在我的头脑中扎了根,立志要为《赤子还乡》写作100首,每首100行,共计创作10000行的长诗,全部完成后将结集出版,奉献给故乡偃师的人们。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树立起这样的雄心壮志?

      我中专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事业,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梦想。曾经当过交通警察、做过搬运工、下海经过商、从事过电视新闻工作。人生坐标风云变幻,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学志向。更多的时候,我把自己当成一个极富幻想色彩的写作者,暗地里读书、写文章、报刊上发表、出版,就这样寂寞的坚持着。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偃师人,我每每有感于偃师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博大和深厚,始终认为能够在此生活是最大的幸运。偃师,既是地名(见历代典籍)又是人名(见《列子》),在历史上,“偃师”作为地名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诗-大雅-民劳》)。“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封禅书》)。《诗-大雅-民劳》、《史记-封禅书》把“中国”、“京师”、“河洛之间”,共同指向最早的“中国”——洛阳盆地。位居洛阳盆地的河南省偃师市,无可非议的成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据载,偃师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班师凯旋,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俯瞰偃师全境,背靠邙山,虎头山、杨坡岭左右相扶,黄河、洛河南北夹送,近有景山作案,远有嵩山为朝,伊洛河九曲回环。堪称“河山拱戴、天成帝所”的理想之地,处处彰显王都霸气,时时延续华夏血脉。

      任何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孕育,都离不开大河的乳汁,华夏文明也不例外。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让人震撼的是,就在黄河和伊洛河之间的弹丸之地——小城偃师,沿着洛河两岸,坐落着六座举世闻名的古代文明遗址:五帝之一的帝喾——亳(偃师市城关镇高庄村一带);夏——斟鄩(二里头遗址);商——西亳(尸乡沟商城遗址);东周(偃师和巩义的部分地区,国势强盛时,其版图一度达到洛阳东郊一代)——师氏;东汉——雒阳(即现在的洛阳,包括偃师在内);曹魏、西晋、北魏——偃师(汉魏故城遗址,70%在偃师境内,另有一部分在洛阳市及孟津县)。

      这样看来,偃师可谓是小城大世界。撇开传说时代的帝喾亳都暂且不论,剩余的五座遗址先后哺育了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因此,偃师素有“华夏第一王都”、“七朝都会、中州甲邑”、“丝路起点、客家祖地”、“洛阳十三朝古都半在偃”等诸多称谓和美誉。

      唐朝高僧玄奘、宋朝三居相位的吕蒙正均诞生于此;这里有商汤王冢、唐孝敬皇帝李弘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王田横墓、颜真卿墓、杜甫墓、王铎墓;张衡、蔡伦、班固、王充、司马光等历史人物在这里成就了伟业英名。

      缘于工作的关系,我要拍摄一些本土关于历史文化遗存性质的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这就给了自己一个亲近这些文化遗存的机缘。

      每到一地,我不仅仅感叹于偃师这片土地上星罗棋布的诸多文化古迹的伟大、壮丽和深邃,镜头拍摄完毕后,我往往一个人独处一会儿,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秒,静下心来,凝神聚气,凭借已知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未知的神秘谜团,通过那些遗留的石碑、荒冢、文物,和古人进行心灵的交通和神游,这使我顿觉心扉通透。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家庭藏书是我的精神财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曾经笑着说起,把我所有藏书的书名加起来,足有25000个字,或许这正暗合了我名字的含义:红军不怕远征难。我的书一直堆到了书房门口,每次回到家,听着音乐,翻阅一本本书籍,对于我来说,是最惬意的一件事情。在我的藏书中,有很多关于偃师的历史研究书籍,《偃师县志》、《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等等,都是大部头的书籍。

      穿梭在历史的峡谷和古籍的尘雾中,考虑到关于偃师本土古迹的历史性考古和研究性文章,大多已经被前辈整理成集,但是,有关思辨性、启迪性和抒情性的文字较少,于是,我就动念写作这方面的大型系列诗歌。

      最初,我的文学艺术创作是从诗歌起步的,尽管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林》、《诗歌报月刊》、《青年作家》等国内诗歌类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诗作,并因此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然而,我很久没有在文学艺术创作道路上有更大的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自从长篇历史小说《楼兰破》创作出版以来,我一直没有再进行过诗歌的创作,《赤子还乡》或许是一个新的开端,我希望借助《赤子还乡》重新认识诗歌,认识自己,认识故乡……

      这么多年,经历了家庭生活的变故和工作关系的磨难,我一路走来,虽然执着于文学飞天的梦想,但也曾一度意志消沉,在惶惶然中度过,我知道这是对自己心灵圣地的一种负情与背叛,是一种痛苦的生命感觉。但在痛苦中,我还是保持着自己最本真的东西,那就是文学和挚爱。直到我把心思和激情从遥远的异域楼兰拉回,重新审视脚下的故土,我才又燃起了一种新的创作力量。

      历史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我期望以诗歌的形式,通过消化历史后,进一步转化成精神食粮,使其更好地为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服务。我以历史事件为依托,着重向偃师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的心理层面进行深度探索,挖掘尚未被发现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心迹,逐渐呈现出一个人文化、个性化、地域化的历史抒情诗歌文本。于是乎,就有了《赤子还乡》大型组诗的诞生和成长。

……
黄牛的热血撞击四溅的流星粉碎弥天的谎言
高贵的汁液发出一阵轰响浇筑成旷古的青铜器皿
赫田寨这里的天地有大美和至善有和平和风岚
唉!峥嵘岁月折不断飞天的马腿当不了爬地的蜥蜴
楚河汉界齐国天地秦国疆域哪里的天空最瑰丽
故乡何处坟茔古树黄土流水白衣长剑难觅英雄
饮不同水域的人迎接同一片蓝天下的日出要心无杂念
……
皇上之所以召见我不过是想看看父母赐予我的模样
头颅离开身体飞行三十里地容貌不会稀释激情
这里就是我生不如死看一眼就会玉碎长眠的故乡
……
——《赤子还乡-田横》

      诗歌是生命中无比壮美、华丽的舞蹈。《赤子还乡》组诗决定了我选择的文化遗存和历史人物,必须具有赤子色彩和还乡性质。齐王田横在偃师市城关镇赫田寨村附近的尸乡驿站拔剑自刎,舍生取义,这一历史事件深深地震撼了我,义士把临终就义的土地当成了故乡,义士的精神从偃师大地向着华夏版图涟漪般四处流传,更多的汇入并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

      每一次写作,都是一场和自我进行的殊死搏斗。我的写作方式是孤独的,每写作一首,身心仿佛进行了一次炼狱,期盼诗歌成为涅盘的凤凰,并且具有吟诵性质,这样才能符合诗歌启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文本抒情功能。

      生活和诗歌有很大的不同,生活中有真情也有虚伪,诗歌则完全是一种心灵的真实记录和表白。在十几年的文学耕耘中,我的诗歌没有在先锋性上有更大的突破和成就。我总认为那样一来,过分依赖技巧,就会丧失更多的真情。真情的一再丧失和忽视,已经使得古典诗歌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培养起来的现代诗歌读者流失殆尽,不能再先锋下去,而留住真情才是诗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唯一途径。

      《赤子还乡》组诗,是我的一个梦想,自己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并常常告诫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太过丰厚,应该留下点什么,在这个时代用自己的方式回顾和记录人生的历史。

      诗人爱惜脚下的土地,爱惜土地深埋的历史,更爱惜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银条作为偃师本土特产的蔬菜,移植到外地后非但不好吃,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作为蔬菜的本性,成为一种单纯的草木,所以,它的赤子色彩和还乡性质很浓郁。

……
你看不惯伊洛河上游——、
二里头王宫内夏桀的暴虐和荒淫。
如果天下的植物也属于女性,
你不会赞美夏桀妃子妹喜的妩媚。
你的赤脚永远扎根民间,
保持着二十四节气的心态。
你紫色的花瓣幽怨地通向——
根茎洁白的未来……
……

——《赤子还乡-偃师银条》

      谈起伯夷叔齐,我打心眼里无比心疼、可怜这两个顽固的老者,他们一旦被农妇的一席话惊醒,就立志不再食周粟,直到活活地被饿死,偃师市首阳山因他们而变得无比伟大,“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伯夷叔齐不是什么神仙,他们堪称彪炳千古的义士,人间最杰出的道德楷模。我用自己的思路和笔触,用诗剧这一独特的形式,刻画出戏剧性和悲剧性彼此交织的历史切片……

……
叔齐:
    暂且采摘些脚下的薇菜煮点粥暖和下身子
    让这权当故乡的土地给我们平添一些慰籍
农妇:
    你们讲的道理我不懂薇菜不就是野豌豆吗
    你们手心刚刚采摘下来带着露珠的薇菜
    它不是周朝的粮食却是周朝的草木
伯夷:
    农妇此言极为有理贤弟你我应当三思
叔齐:
    酱紫色的天空橄榄色的大地没有一条缝
    乱箭穿透的心灵却有千万条撕开的裂口
伯夷:
    薇菜上的露珠是眼泪也是砒霜更是死亡
    春日暖阳是我们最炽热最安详的礼葬
……

——《赤子还乡-伯夷叔齐》

      每一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烙印、创伤与伤痛,听觉和视觉是不真实的,而人们自己的嗅觉、味觉和感觉才是最真实的。我的《赤子还乡》组诗,抒发的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写作玄奘时,我想起玄奘大师早逝的母亲,为她惋惜的心仿佛在滴血,我几度哽咽,不得不停下来,为了难以抑制的伤心……

……
我出生时家南面的凤凰台上百鸟聚集
今夜一万朵雪花纷纷葬身于黑夜的河流中
多像慈母养育儿女枯干在石缝中的血泪
只有闭上眼流着泪我才能拥抱您母亲
临死前你用水缸做我的摇篮
挽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渡我于人生彼岸
刻在贝叶上的梵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尚留着我唇齿脱落的余温
坟茔中的妈妈我来为您念诵一段
用故乡缑氏陈河凤凰谷的热土
饱蘸阳光培育的一道道乡音
……
——《赤子还乡-玄奘》

      此次结集出版的《赤子还乡》包括50首诗歌作品,是整个系列的一半。自从《赤子还乡》组诗第一首的写作开始,我就不断地在本土网站和国内文学网站相继贴出,与网友共同分享的同时,也积极收集、听取意见并进一步修改完善,这同时也成为我后续创作的一种源动力。

      网络时代,当复制粘贴成为一种本能,人们更需要听到独特个性的声音,这个时候,我开始更加认真地关注诗歌或者文学的地域性和历史性,尤其是自己的故乡偃师,它的历史文化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厚重非凡的。

      文学的地域性是一个可以防伪的文化标签,跟屈原有关的汨罗江,跟艾青有关的大堰河,跟沈从文有关的湘西,成功的案例俯首皆是。——跟诗有关的地域性的事物,有时是偶然、有时是一定会走向大众,而诗人应该成为主角来记录历史、歌颂历史,让无数个闪亮的瞬间定格在这个时代……


2011.03.10偃师。
2012.06.19偃师。

华兴物流 发表于 2012-6-20 13:33:42

{:soso_e163:}很佩服您

冰河飞雪 发表于 2012-6-20 15:30:12

诗人的情怀
在故土上流淌
纷繁的往事
在笔端华丽绽放

豫偃李红军 发表于 2012-6-21 11:11:58

感谢2楼【华兴物流】第一时间的支持,在下一定铭记。

听音轩 发表于 2012-6-21 20:30:12

你发在论坛的每一篇大作,我都认真学习,老师的博学多才让俺实在佩服。{:soso_e179:}

豫偃李红军 发表于 2012-6-22 08:06:16

感谢【冰河飞雪】的诗意阐释,幸会。

豫偃李红军 发表于 2012-6-27 22:42:29


他自称老子李耳的后裔
属相正是老子出关所骑的青牛
他自诩缪斯女神的赤子
永远走在没有尽头的还乡路上

他耗费20年打磨诗歌长剑
今朝示君
他渴望故乡结束他的流浪
一切如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型历史地域性抒情诗集【赤子还乡】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