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之月 发表于 2012-6-22 13:10:09

旅游归来看偃师

旅游归来看偃师
    我是偃师人, 我为自己是偃师人而自豪。
出门在外,我常常这样介绍我自己:“我是洛阳偃师的,和《西游记》里的唐玄奘是老乡。”对方听着我的话,竟然吃惊地瞪大眼睛“唐僧呀?真有其人吗?那不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吗?”
此时,我总自豪地说:“真有唐僧。我上小学时,校园里有块儿大石碑《大唐西域记》,是唐太宗为唐僧西行撰写的碑文,《西游记》就是以这为素材写的。那时我们常把这石碑当桌子,围着石碑站着写作业。”看着对方半信半疑的表情,我的心不由得凉了许多。
这块儿表明偃师文化底蕴的石碑现在在偃师博物馆内,随着时间的流逝,碑文早已风化磨灭,就像偃师的古文化遗址一样,渐渐被人淡忘了。
因为工作限制,我出去旅游的次数并不多,因此每一次旅游后的感慨依然牢记在心。第一次出门参观的是北京木樨园的自然博物馆——蓝猫淘气的拍摄基地。那博物馆带地下室有四层:第一层陈列的是用木材和特殊材料做成的恐龙模型,墙壁上介绍的是生物的起源。第二层陈列的是一些鱼缸,里边有各种各样的彩色小鱼、珊瑚,还有一条长三米多的鱼标本,据说是某个岛国赠送给江泽民主席的。第三层说的是人类科学,从受精卵到成人,在福尔马林溶液里泡了一个女性的乳房,那乳房的皮肤切开了一部分,以便让人看清乳房的构造。地下室陈列的是人体的骨骼,用硅胶做成的。看人家北京人,多会利用文化资源。“九朝古都七在偃”,假如偃师有能人,用木雕或者橡皮泥也行,把七朝古都的宫廷楼阁模拟出来,陈列在偃师博物馆内,也能为偃师的旅游业做出不小的贡献哦。
第二次是湘西行,精明的土家族人和苗族人接受了汉族文化,学会了汉字学说了普通话之后,立刻把它们用到了商业之中。他们用汉语来描述他们的民族,宣扬他们的民族文化,歌颂他们的民族风情,描绘他们的山山水水的美景,恰如其分的推销他们的土特产。“这里有大海形成的山,有大山构成的海。。。。。。”美妙的歌声和颇有韵味的歌词流传四方,吸引了四方游客。可咱们偃师人呢?文人骚客倒不少,可宣扬偃师文化的人和有关偃师文化的作品却不多。二里头遗址都开挖那么多年了,可真正了解二里头文化的偃师人有多少呢?偃师人每天忙于做鞋、造车、织帽子,根本就无暇他顾了。
最近一次是游白园。1993年春节游白园时,白园还是一座荒山,可今天游白园却是在享受一道文化大餐,乐天堂里一尊白居易的雕像,周围墙壁上是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北诗廊里陈列的是白居易的作品,由现代书法名家用不同的文笔写就,雕刻在石碑上,镶嵌在墙壁上。一提起唐诗,人们都会想起“李白、杜甫、白居易”,可如今的杜甫墓呢?孤寂地沉默在杜楼小学的院内。“诗圣”一生饱尝民间疾苦,早就习惯了孤独和寂寞,如果后人再不加强宣扬的力度,不久的将来,老家偃师的杜甫也许会被人们遗忘的。
这些年来,偃师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偃师的文化却鲜为人知。这就需要偃师人去宣传偃师文化,开发古文化遗址,加强旅游业,吸引外来的游客,从而进一步增强偃师的繁荣昌盛。

冰河飞雪 发表于 2012-6-22 15:46:23

    楼主为偃师文化现状的思考让我佩服!
愿为家乡鼓与呼!

再续前缘 发表于 2012-6-22 16:15:09

支持一下{:soso_e142:}

隐匿天 发表于 2012-6-24 10:29:25

这不能怪百姓无暇关注 宣传靠百姓太难了只能说政府对文化宣传力度还不够他们看重的是经济效益

志诚牧业 发表于 2012-6-26 09:28:20

和楼主一样,在外面介绍自己家乡是总是先讲玄奘大师。看到楼主说的石碑,想起来一个问题,玄奘故里历代以来有没有像孔庙一样的石碑,比如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碑文。

豫偃阿孬 发表于 2012-6-29 09:15:41

支持。

万事如意 发表于 2012-7-24 12:07:11

有同感。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旅游归来看偃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