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千里 发表于 2009-3-8 05:06:12

《黄河青山》读后感

《黄河青山》读后感
      近段时间,有幸读到一本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1918——2000)先生所著回忆录《黄河青山》。
        在这里说读而不说看,实在是有我的道理。本人一向是好看书不求甚解,每到手一本新书,完全是凭个人感觉,耐看处仔细一点,其余的通览大意,特别是对书中的遣词造句,行文谋篇等从不吹毛求疵。
        《黄河青山》行文通俗,文字浅显,粗看之下,近乎直白,然而细细品味却觉得不大好懂。有的地方逐字逐句仔细推敲或翻前寻后左顾右盼而不得其意。一遍下来, 绝难领会贯通,忍不住再看第二遍,甚而用笔摘录,故我说是读。                     
        作者1918年出生于中国的湖南长沙,前32年都在中国生活,且已读到大学,母系文化根深蒂固。1950年到美国半工半读,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和教授职位,其中语言的障碍自不必说。1980年9月至1983年9月底写作《黄河青山》这本回忆录时,还常常借助于词典。“38年后我仍然还在和英文搏斗。”2000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时,是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翻译这本书的人好不可怜”。(《黄河青山》后记)。我认为首先在语言习惯方面,从汉语到英语,又从英语回到汉语,这就会使中国读者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再者也与作者一生经历曲折坎坷有关。1937年抗战爆发,正读大二的作者弃学从戎,在国民党部队干了12年下层军官。1950年流亡美国半工半读奋斗终生,成为历史学教授,其中艰辛自不必言。在这部回忆录中,作者从平视的角度,讲到中国近代史,也涉及建国以后的现代史,还要讲中美关系,国共关系,有些问题是是非非难下定论,作者九曲肠怀,难诉笔端。这是造成读者难以读懂的原因之二。第三,《黄河青山》的作者知识渊博,思路奇异,独树一帜。读《黄河青山》,深感自己知识的欠缺,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   
   《黄河青山》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作者长期奋斗创立的“大历史”学说这个概念的提出。把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史,大刀阔斧地划分为三个帝国阶段。秦、前后汉为第一帝国阶段。隋、唐、南北宋为第二帝国阶段。元、明、清为第三帝国阶段。比起浩如烟海的历史学洋洋巨著,使人一目了然。同时还极为精辟地概括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症结所在,把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比喻成‘潜水艇三明治’,上层是历朝历代没有明显差异的庞大的官僚体系,下层是没有明显差异的一盘散沙的农民阶层,造成中国长期以来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是中间阶层过于薄弱。”真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使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考量。   
    其次,作者站在大历史学说的高度,以历史家的骋目,非常理性地对中国、美国、印度、苏联、日本及台湾进行分析,同时也指出了中美、中印、中苏、中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差异和关系的发展。使人感受到一个大历史学家博大的胸怀和个性的独立。
        第三,作者亲身经历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者没有说是解放战争),又以旁观者的身份凝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和发展。对中国的这段历史做了大篇幅的叙述和考量。要注意的是由于作者身份的不同和视觉的差异,有些观点、见解和我们所学到的不尽相同,甚而相左。尽管我不是亲身经历者,也没有作者的名气和威望,两者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但是对他的有些提法和见解,也不能苟同。好在作者有这么一句话“我的举动并没有政治动机,只不过是想领导下一代扩大一下视野。”这一点作者是做到了,我在自己对人生认知的基础上,真的是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对现阶段有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有了从另一角度进行考量的逆向分析法。同时还学到了作者许多分析问题和处理矛盾的智能,对我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有所帮助,使我受益匪浅。
第四,        《黄河青山》在写作手法上,以小说的形式撰写回忆录,以个人一生经历和学术志业的奋斗过程为线索,穿插诸多小故事,人事交融,前后穿引,既细腻又壮阔,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借鉴。                读《黄河青山》,犹如从梢到根吃甘蔗,有渐入佳境的感觉,字字句句引人入胜。即使其中常有筋筋节节咀嚼不烂之不快,但为了后面的美味佳肴,囫囵咽下就是。好在我不从事任何研究工作,读书读到这般地步,也算是彰显作者著书立说的目的,对作者有了一个很好的交待。

逍遥马 发表于 2009-3-9 14:14:08

没读过黄仁宇的<黄河青山>,我看过他写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很有水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河青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