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端午(征文)
公元前340年。伟大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时间过了一千多年,有的人虽不理解屈大夫做事的刚烈,可屈大夫毕竟上演了一出流芳千古的佳话,屈大夫强烈的爱国精神一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来历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据史籍资料记载和考证,比较有影响的有四种:一是认为端午节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二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三是说端午节插艾草、悬菖蒲都是为了夏日驱病防病,与古俗视五月为"恶月"、视五月五日为"恶日"相应,所以端午节是起源于古代"恶月"、"恶日"说。第四种说法,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人们也一直认同第四种说法。
粽子有棕叶包的,有竹筒包裹。粽子也有很多口味,蜜枣的、豆沙的、鲜肉的、五谷的,我自己认为蜜枣的最为可口。从街上花上十块钱就能买回好多新鲜粽叶,那些二十个为一打卷好用线扎捆,买上十来打拿回来用水煮十分钟,新鲜漂亮的粽叶就煮好了,煮好后放入凉水中。五斤左右的糯米清水浸泡,蜜枣切成两半,备好剪刀、棉线,准备工作就绪了,然后随手搬来四方板凳,开始包粽。粽叶两片或者三片为一组,以层次排开围成漏斗状,放入水泡的糯米和蜜枣,粽叶抱严棉线系紧,一个精致漂亮的三角棕。五斤糯米大约能包三四十个蜜枣棕,煮熟冷凉留些过端午节吃,其余放入冰箱冷冻储藏起来,可以吃上半年。粽叶的清香,蜜枣的甘甜,味道鲜美,食用方便,怎么说也是一个过节的念想和延续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