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在迎新春文学研讨会上的讲演稿
本帖最后由 暮春之月 于 2010-1-22 12:29 编辑文学走向个人写作时代 偃师新闻中心李向阳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新年伊始,寒意犹存,但这里春意融融。今天,在偃师作协和偃师论坛各位朋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幸聚在一起,共同研讨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偃师论坛文学新人和偃师作协的一次大会师,也是作协和论坛的一次成功合作。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得力于论坛版主暮春之月的大力奔走和挥笔畅想司马老先生的无私支持,得力于作协主席李红军等作协同仁和论坛朋友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偃师的文学事业推向前进。
文学创作是个苦差事。作家的创作是个孤独和寂寞的过程。因此,要搞文学,就要守得住寂寞。很多时候,作家和诗人就如同置身无边荒漠。如同,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创作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寂寞的事业,它不是赶会,不是看戏,不是凑热闹,作家在创造时候是心灵孤独的,但是有一群同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不失为好事情。如鲁迅所说“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如同在沙漠里各自奔驰的勇士们,相互呐喊助威。玄奘西行时候,是一个人,那么如果有众多的人同行,呐喊,那麽对每个人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因此,今天的盛会是好事情。
今天我要 讲的题目是《文学走向个人写作时代》或者就叫《个人写作时代的文学个性化》。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演进轨迹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演进轨迹很明显;
1.改革开放初期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先声。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是早期很有影响的两篇小说,是“伤痕文学”文学的代表。《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揭开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大墙下的红玉兰》、《天云山传奇》《绿化树》为代表的反思文学,通过对“苦难记忆”的书写,以苦难中的坚贞、秉持理想的个人格证明,反省、并重建英雄化的自身。同时,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以个体精神的强调,“怀疑”和“否定”式的悲剧性的英雄主义精神,到80年代中期,获得主流文学的承认。
2.寻根文学、乡土文学、现代派文学:80年代中后期文学的深化。1985出现的“寻根文学”。总体上说,“寻根”口号的提出源自文学如何超越现实获得恒久价值的问题意识;而经过数千年历史流转积淀下来的“文化”在他们看来正具有这样的价值 “寻根文学”中最好的作家是阿城和韩少功,阿城《棋王》一出手,便如鹤立鸡群。乡土文学以贾平凹为代表,《浮躁》、《腊月•正月》等。
1985年刘索拉和陈村、徐星和残雪的出现,被评论界称为中国真正的“现代派”来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小说里明显地呈现出的反叛意识,荒诞感、孤独感等现代主义的审美倾向。
3.新写实小说、先锋派、女性文学:90年代文学的文学。
“新写实”小说,以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田中禾为代表。池莉的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采用“原生态”的手法,更关注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方方、池莉以其贫民化立场、平视生活的态度、世俗化的追求,创作出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引起全国读者的强烈反响,与刘震云等作家一起,汇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文学创作潮,在全国范围内刮起“新写实”旋风,成为 90年代前期主导性的创作潮流。
“先锋实验”的源头是马原和莫言。马原有“元小说”《冈底斯的诱惑》、《桑树坪记事》等。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90年代,余华、苏童、孙甘露等人的小说先锋小说在90年代初期达到鼎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是其中优秀的作品。先锋作家的北村的作品有《施洗的河》、《最后的艺术家》等。
女性文学:在九十年代提出了女性文学的号召。在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中,作家们创作的取向各不相同。以王安忆、张抗抗以其自身的女性意识、女性经验作为写作的基础,将目光投向了投向了辽阔的外部世界中。其中,“女性小说”和“小女人散文”使他们的代表;报刊专栏写作,开始盛行。
与她们相反的是陈染、林白等人特别注重“女”字——性别意识,退回女性内心精神世界的“个人化写作”;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正是描述女性主体成长历程的“封闭性文本”。此外,出没于酒吧、迪厅的卫慧、棉棉等70后“新新人类”作家,从“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甚至到“妓女写作”,创作中对“性”的注重,在她们的小说里张扬自我情绪、诉说个体经验的“酷”、“性”、“性欲”、“尖叫”、“疯狂”等主题词的尖叫,表达了作者敞开的身体叙事策略,并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卫慧、棉棉们甚至将陈染、林白等姐姐辈的作家视为“老姑妈时代的人物”,她们的创作呈现着与上几代人断裂的“另类”景观。
4.世纪末到跨世纪进入文学多元化时代。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出现,进入时尚写作和“随心所欲”写作时代。
整个发展趋势,集体和英雄的逐渐消解,个体和世俗化日渐上升;一元思想式微,多元思想上升。无定向,无主流,无共名 ,无共识,无主题成为时代大势。
二、当前文学发展的趋势
其一、媒体的走势与阅读的转向。
(1)浅阅读与深阅读之争。
生活节奏加快,“浅阅读”成为一种潮流。浅阅读的特征:快餐式,跳跃性,碎片,读图是当今流行的媒体浅阅读的特征,“浅阅读” 可以快速获得信息,但未免未免浮浅。然而文学是面对心灵的,除了快餐式,还要正餐,要有深阅读。 文学要为“深阅读”写作。但生活节奏加快,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学变化,可以把语言浓缩,可以变长篇为中篇,变中篇为短篇,只要语言有艺术性即可。所谓文章写得短些、再短些。
(2)纯文学与时尚文学的消长。
目前,尽管诗歌散文依然坚持在纯文学领域,但有些散文还是突破了纯文学的范围,如小女人散文、随笔等,纪实文学悄然兴起,以《知音》、《家庭》、《人生与伴侣》为代表的纪实文学刊物异军突起,成为文学与商业利益结合的范例。以《女友》、《少男少女》青春文学为特征的时尚文学刊物也日益壮大,上海文学刊物《萌芽》也转为青春时尚文学期刊。
(3)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平面文学媒体的交融与互动。
a.网络文学方兴未艾。因为网络文学的门槛较低,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表文字,为广大的创作者提供发展土壤和空间。但是网络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导致网络文学鱼龙混杂,需要加以引导和提高。
b.网络文学不容否定,不能泼水连孩子一起泼掉。就像当年的武侠小说出现一样,受到纯文学的排斥,但是武侠小说最终登上了大雅之堂。网络就像当年的武侠小说非常盛行一样,有着广阔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c.网络文学与出版结合的趋势加快。李红军的《楼兰破》就是先在新浪网读书频道蹿红,然后走向了出版。
文学创作与多媒体结合的趋势加快。只要有条件,任何一部小说都可以拍成电视剧,电影,像《尘埃落定》先有小说后拍摄电视剧。目前,电视短剧、小成本电影流行,我市师进通、李红军都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其二、写作的转向
(1)由“载道”转向“性灵”。
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代了为“政治服务” 创作原则。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之后,在相当长时间里文学就是政治宣传的附庸,过分强调为政治服务,弱化了文学的艺术性,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过去强调“载道”,“道”封建时代是孔孟之道,解放后是是政治之道。但是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开始转向,开始转向文学抒写“性灵”。不在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而是开始按照人的本性创作。文学开始有意识的拒绝虚假的“高尚”,拒绝道德说教,向人的本性靠拢。这里的“性灵”就是既是指人的心灵,也是指人本身;人的本性,食色之性,及其真善美。
(2)由英雄的赞歌转向反映平民的喜怒哀乐。
过去的文字着眼于歌颂英雄,即使是80年代初期的改革文学延续很长时间。从《乔厂长上任记》《花园街5号》都是英雄赞歌,到《省委书记》依然如故;但90年代逐渐转向反映平民心态的文学,于是出现了寻根文学,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等文学。从“新写实小说”到“小女人散文”,无不是普通人物的世俗化生活的写照。
(3)由单色人物转向“多面人物”“圆形人物”“立体人物”。
过去的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习惯于人物形象“非好即坏”, 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人物形象单一。现在的作品人物形象的都是“多面人物”, “杂色人物”,像《亮剑》中的李云龙,《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是顺溜,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李云龙有着“英雄+农民的狡黠+绿林好汉的无畏”。文学反映的都是人性的多元化,即使是反面人物也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蒋介石安抚陈布雷、蒋介石祭祖等。
(4)由外向内转。由外在形象向内在的心灵挖掘。
如心灵独白的散文、博文增多,发掘不平凡的人物的平凡的内心世界,发掘平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人们的心灵由隐蔽转向开放。
(5)由单一思想向多元化思想的转变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现代文学第一次出现了无主流,无定向,无共名 ,无共识,无主题的时代,随心所欲写作,创作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写作的作品第一次成为个人的,个性化的为主。
(6)文学由高雅殿堂转向市井人文。
上世纪80、90年代王朔的“言情”、“犯罪”为内容的“痞子文学”兴起,《玩的就是心跳》、《空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千万别把我当人》为市井文学开了先河,美女文学的陈染、李白,身体写作的棉棉、卫慧,都为文学寻找市井看点,无论是性心理还是性行为都是他们迎合市井阅读的卖点;而早期的室内电视剧《渴望》、《编辑部里的故事》则为市井文学为内容的电视剧。
纵观三十年文学的发展轨迹,文学从遵命文学、革命文学、政治文学, 开始向自我表现的个人写作时代迈进。但是无论写作怎么个性化,有几点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是现实主义传统不能丢。无论现实主义千变万化,无论是魔幻现实主义还是新写实,现实主义在不断丰富和深化。表现手法改进,但现实主义根本没有变化。
二是人道主义关怀不能少。不能缺少人性与爱,追求自由、平等,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始终是文学启蒙的任务。
三是自我表现不能缺位。缺少了自我,个性化的创作就等于零,个人写作就无从谈起。
三、我的小说创作体会
(一)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无论家族的、社会的、还个人的,无论都市的,还是乡村的,只要是自己熟悉的题材,都可以写。对我们来说,乡土是最熟悉的题材之一。
(二)写自己熟悉的人物。写自己熟悉的人物,才能把人物形象写好。凡是顺手拈来,如在眼前的人物,就能写好。从自己的兄弟姊妹,父母亲身上,亲戚朋友身上找原型,就会写得顺手。
(三)要塑造一个到两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丰满小说才耐看,凡是有生命的小说都有一个两个成功的形象。如葛朗台、阿Q等。
(四)要善于讲一个能吸引读者的故事 。小说要回归故事、回归情节,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对于写小说很。
(五)成熟的作家要有个性化的语言。 无论是山药蛋派,还是荷花淀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著名刘绍棠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那么越是地域的,越是全国的。我们一定把地域语言加以锤炼,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学语言,写出优秀作品。
有着3600年建成历史,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有着数千年古都历史的偃师,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我们一定不要辜负了生我们养我们这块960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共和国面积万分之一的热土!
谢谢大家!
根据2010年元月16日下午讲稿整理 拜读
学习 就是个才 再次拜读
李老师何时也把大作发来,让大家共赏! 受益匪浅! 谢谢 学习了 高屋 深入浅出面面俱到,老师辛苦了!:handshake 置顶很有必要。 接触了一次纯粹的文学讲座。收益匪浅。 再读
保存 大快朵颐,弥补了前半部分没听之憾。
这样的讲座越多越好,期望继续组织。 学习! 文笔的很好佩服楼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