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寺各 发表于 2010-1-24 23:40:15

一把黄土撒上天 信天游唱也唱不完

一把黄土撒上天信天游唱也唱不完
                           
—— 走近王向荣



见到王向荣老师,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关于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王向荣是那种很有亲和力的陕北汉子,这种男人往你面前一站,你就会感受到他的眼睛里满含着自己全部的黄土地文化。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向荣一袭红色的唐装,一副不羁的外形,显露着他那黄土地般直率真实的个性。他烟不离手,盘腿而坐,“顺天游”地和我聊起了陕北民歌,一晃太阳出来又下山了。
    王向荣出生在陕北府谷,父母都是表演二人台、山曲的艺人,他从小就受家庭和乡土文化的熏陶,惊人的记忆力和聪慧过人的天资,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许多民间曲调。因为父亲的早逝,年仅13岁的他就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干农活、挖煤掏炭、当瓦工、跑口外等等,什么苦活都干过。正是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体验到了人生,丰富了对民歌感情。问起为何把唱民歌看得如此重要,王老师说:“我唱歌,就是唱我自己,想起自己走过的路,想起种种不幸的遭遇,就情不自禁地悲从中来。尤其是唱我家乡一带的山曲、二人台,就更容易动情了”。
“传承陕北民歌,首先你自己爱好它,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他反复谈到陕北民歌传承的话题。王向荣就是一个地地道道民歌传播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的杰出传承人。
陕西的府谷神木、山西的河曲保德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依黄河傍长城唇齿相连,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晋陕蒙亚文化圈。“鸡鸣一声醒三省”,描述的就是这里三地隔河相望苍茫一体的情景。这是北方民歌的孕育摇篮,这是养育了一个从陕北府谷马茹疙瘩村成长起来的民间歌手,从黄土地上走进了电视屏幕,走进了北京音乐厅,走进了威尼斯世界艺术盛会,被人们称为中国“陕北歌王”的王向荣。
    谈到他的嗓子为何那么响亮时,王老师吐了口烟雾说:“我在家排行老九,从小就和黄土地为伴,生活条件也特差,饥一顿饱一顿,饿了就哭,哭够了,就与天上飞的鸟为伴,度过我单调孤独的童年。许多年后我曾反复琢磨自己的嗓子为什么这么好?也许就是从小哭的缘故吧,那种尽情的呐喊造就巨大的共鸣。”
曾有媒体这样评价王向荣:王向荣在所有民间歌手里是最为主流娱乐圈所接受与欣赏的一个,他出镜的机会、出场的报酬、公众的熟悉度,都证明他是群落歌手里最优秀的一个。无论高雅的音乐堂还是火爆的走穴,都不拒绝王向荣。严肃的音乐界认为王向荣保留了原生态的黄土风,可以与交响乐队合作将民族文化弘扬光大;流行音乐圈认为王向荣提升了民间音乐的品位,可以与电声乐队融合将民歌流行化。
在去定边隋明两代长城拍摄图片的路上,聊起他唱民歌的话题,王老师从容地谈起他所热爱的陕北民歌,讲述他坎坷跌宕的经历。说到动情处,他不禁开怀放歌“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连续演唱《黄河九十九道弯》《上一道坡坡下一道墚》《走西口》等经典陕北民歌。用他的真情诠释了民歌这项来自民间的艺术,表达了他对陕北民间文化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陕北汉子从黄土地走向艺术殿堂的不平凡经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凭着一副金嗓子,已是3个孩子父亲的王向荣通过演唱比赛,走进了他向往的榆林城。“我想去外面看看,只能通过比赛走出去,我自信我的演唱水平并不比大城市的歌唱家低。”
1980年王向荣参加了全国农村业余文艺调演,这次比赛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虽然已经过去了30年,但他至今难以忘记当时的情形,演出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他唱的是《兄妹赶集》,一个偏僻山村出来的农民汉子用带着泥土气息的方言唱起了“过了一条条小河绕过一道山,我和我那个三妹妹把集赶,翻山过河到了市场买东西……”,观众掌声雷动。演出束后,《兄妹赶集》被选中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专场演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向荣就已经成为中国原生态民歌的领军人物,但这位世代居住在陕北马茹圪垯村的放羊娃从没想过,自己能在30岁时走出黄土高坡的沟壑深处,漂洋过海为外国人演唱陕北民歌。
1996年,走上艺术舞台的王向荣,以一首《黄河船夫曲》红遍大江南北。从此,他走进过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参加过春节联欢晚会,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回荡着王向荣高亢悠扬的歌声。当年的放羊娃王向荣,陆续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讲述》《实话实说》等栏目,向全国观众讲述一代陕北歌王精彩的民歌演唱之路。
“秦中自古帝王都,涛涛黄河绵绵渭水”,养育了千年古国灿烂的文化,激变了民俗民情悠久的历史。在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不仅塑造了纯朴、勤劳而宽厚的个性,并创造了这种干净、激昂、豪放的陕北民歌。
成名后,王向荣对乡土的眷恋之情依然不减,时常常推掉一些大型演唱活动,到陕北农村为农民唱歌,传播陕北民歌韵律。他告诉我说,把歌唱到乡亲们的心里去,是我的最大心愿。他的家乡直到90年代末才用上了电,通电的那天,他专程赶到府谷,为乡亲们唱歌,当阔别家乡许多年的他重新站在故乡的黄土地上,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禁不住热泪盈眶。就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亮一亮那个嗓子,我定一定那个音,再把咱们那二道疙梁那唱上几声哎,骑好好那个马来呀穿呀穿新衣,我的那个妹妹呀实在美……
他觉得唱陕北民歌不仅是职业,更是他这一辈子的事业。他不要报酬到处演唱,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传播陕北民歌。他多次到延安、榆林、内蒙古等地收集与整理陕北民歌,并创作了一大批继承传统民歌精华又有时代气息元素的作品。
    侃到陕北民歌的现状,王向荣非常高兴:“现在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听、唱陕北民歌,特别是原生态的。我在深圳演出,观众也非常喜欢我们陕北民歌,觉得非常好听,语言都是共通的,不存在听不懂。”“我们在西欧、东欧的一些国家演出,外国人懂得我们的演出,懂得这是黄河流域的东西,是真正的汉文化”。
“我是一个很开放、很前卫的人,我希望陕北民歌能改革创新,输入新的血液,与生活接近,也要跟上时代步伐。”结束陕北采访时王老师在电话里和我聊了很多。王向荣不仅民歌唱得高亢悠远、质朴动情,还会编词做曲,山曲、爬山调、二人台等等都可以信手拈来,随口就唱。音乐界的许多专家说他的头脑就是一座民俗音乐的宝库,是民歌演唱界稀有的“宝疙瘩”。
作为陕北民歌演唱方面的领军人物,王向荣将陕北民歌的苍凉厚重、 高亢激昂表到淋漓尽致,让听着顿生刻骨铭心之感。赵季平评价王向荣的歌声像“尘封多年的一坛老酒”,声音虽然暗哑,却有一种特别的磁感,他所唱得每个字都包含着生活和历史的沧海桑田。
说到家庭,王老师自豪地告诉我:“孩子们都生活得很幸福,俩个女儿都从事商业经营,儿子在榆林民间艺术团上班,我在榆林居住的多一点,有时也到西安住上一段时间,我担任着西安石油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抽时间去给大学生们讲点民歌知识,也经常参加公益演出……”
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王向荣跟陕北民歌、跟“信天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民歌的精神其实就是人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很多的民歌会消失,但是“信天游”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不会变,“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你爱它,你就能做好它,而且你爱的对象会给予你回报,不一定给你多少钱,老百姓说一句:“唱得真好!”这个回报就是拿钱买也不到的。
聊不完的王向荣,唱不尽的“信天游”。 在定边县亿丰宾馆,王向荣一手夹着香烟,一手端着保温杯,和我尽情回味黄土地上的风情,叙说未来陕北民歌的走向……我们约定在西安重聚,把酒当歌,尽抒黄土高原“山曲”情怀。
“吼不过呀那个黄土地,高不过那个天。好一声信天游,唱出咱西北汉。水个淋淋的妹子哟,虎个生生的汉。人间间出载着九曲黄河边。刷一把黄土呀,洒上了天,装着汉的那个信天游,唱也唱不完”。 王向荣边抽烟边唱,抒发着他对陕北民歌由衷的热爱和情感。      




http://p2.images22.51img1.com/6000/news986/202e05368c81900b8489c7f23781660a.jpghttp://pf.images22.51img1.com/6000/news986/f465938ca2560179c5494c983de04a2c.jpghttp://p4.images22.51img1.com/6000/news986/451b3254195213b710926535dc27e7a6.jpg

羚羊 发表于 2010-1-24 23:49:11

好文!

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10-1-24 23:54:44

赵老师一下子带来这么多的音乐快讯,太好了,您辛苦了!

山石寺各 发表于 2010-1-24 23:57:04

http://pd.images22.51img1.com/6000/news986/d19a55ffd586589afd63ce02db997fc9.jpg

山石寺各 发表于 2010-1-24 23:58:02

能看到图片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把黄土撒上天 信天游唱也唱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