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豪情顶风驰骋130 五地穿越话国宝沧桑
铁骑豪情顶风驰骋130 五地穿越话国宝沧桑--------【美利达风速车友会】3月14日孟州慈胜寺骑行纪
2010.3.13早七点,呼啸了一夜的东北风没有停歇迹象,天气预报全天东北风3--5级,活动恐难成行。美利达偃师专卖店前,未到7:10集中时间,已集聚6人,面对呼呼东风,没有人退缩,出发!驴道问禅、庐山面目、荒原、爱心使者1夫妇两人、风行者1968、利锋、延锋、朝宏、老王、老张共11人,逆风时弯腰弓背逶逦艰难,顺风时你争我抢风驰电挚。经杨庄---会盟--吉利--孟州--温县慈胜寺,在城伯乡吃完午餐后,于下午1:40到达慈爱胜寺,游览,慨叹,感受国宝风范,村民热情介绍,下午2:40开始返回,晚6点左右全部安全到家。此行全程130公里,顾县三剑客骑行150公里。 1# 美利达偃师专卖 本帖最后由 美利达偃师专卖 于 2010-3-14 10:49 编辑
2# 美利达偃师专卖 3# 美利达偃师专卖
慈胜寺因何而建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合理的说法的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来自民间传说。传说当年唐玄奘取经回来之后,在黄河南岸的白马寺讲经论法。唐太宗李世民因慕唐玄奘的盛名,也到白马寺听他讲经。唐玄奘讲经结束后,太宗问他如何才能光大我佛。唐玄奘随口答道:“佛教讲究普天同化、遥相呼应,如果在黄河北岸的怀川平原上建一座大型寺庙,一定能够促进教化、光大我佛。”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在黄河北岸的温县兴建规模宏大的寺院,并取慈悲为怀、览胜天下之意,赐名慈胜寺。第二种说法是从当时的历史推断出来的。温县县城西北的大吴村位于温县、孟县(现孟州市)、沁阳县(现沁阳市)交界处,南临黄河,北望太行,有沁水、蟒河相拥,林翠草青,景色如画,是修建佛教寺院的好地方。加上当时正值贞观盛世,天下太平,佛教深入人心。黄河南岸的白马寺和少林寺让人心驰神往,而黄河北岸却没有大规模的佛教寺院,于是就有好施之人广泛招募,邀请得道高僧,兴建了这座巍峨壮观的慈胜寺,以便和少林寺、白马寺遥相呼应。
慈胜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唐、宋,毁于战火,元至元年间重建。现存山门、天王殿、大雄殿3座建筑。其中天王殿、大雄殿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大雄殿体态雄伟、结构精巧、庄重优美。
4# 美利达偃师专卖 5# 美利达偃师专卖
元代繁华隐小村
在外行人看来,慈胜寺实在是个不起眼的寺院。这座寺院既没有青山拱卫、绿水环绕,更未处於繁华都市。
虽然有人称慈胜寺「前临黄河,後有太行作屏,隔河与古代著名的关隘虎牢关相望。远处邙山,历历在目,景色优美如画,清幽异常」,但看著眼前的温县番田镇大吴村慈胜寺,仅是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落,离黄河几十里远,太行山就更看不见了。
慈胜寺不起眼,还在於这座古寺如今只有三座建筑,规模也称不上宏大,并且其中的一座还是十多年前重建的。但这座古寺肯定有不寻常的地方,那麽多名满天下的寺院都不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小村中的慈胜寺却赫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会是没有来历的。
据慈胜寺文管所所长谢公社介绍,慈胜寺之所以能成为「国保」,是因为有三件「宝贝」∶两座元代佛殿和一座後晋石经幢。慈胜寺现存的两座古建筑,是严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法则建造的。可以说,这是令义大利人马可·波罗感慨不已的元代繁华为数不多的遗存,它固化了元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该寺山门原名金刚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单檐悬山顶,上覆灰瓦。正脊与垂脊皆用黄绿色琉璃。整个山门造型和建筑结构系後人按照元制仿造,显得古朴大方。
天王殿也叫「无梁殿」,是一座有著很多明代重修痕迹的元代建筑。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上覆绿色琉璃瓦,不少还是元代建筑构件。殿内西壁现存元代所绘「四大天王」壁画,那彩色人物画保存完整,四大天王皆高两米左右,各执不同兵器,线条粗犷豪放,肌肉节节隆起,强壮有力。他们衣饰迎风飘卷,目光炯炯,栩栩如生,似有脱壁而出的生动。据专家评价,其绘画手法达到了纯熟地步,是罕见的元代壁画珍品,是研究元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之所以叫「无梁殿」,是因为这个建筑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铆相连,将屋顶的重量传到中柱上,极其稳固,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原地区充分利用力学原理的一座典型建筑。很多大学的古建教材上,都把这座建筑当作范例介绍。
大雄宝殿,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结构精巧,四翼角向上反翘,酷似大鹏展翅,造型庄重优美。殿内前墙与东西壁,尚存有人物、楼阁、城廓、山水、树木、花卉等彩色壁画,表现了元代民间画风;内檐的拱眼壁间,皆有彩绘坐佛,结跏趺坐於云层中,其後有项光与背光,可能是明代重修时所绘。这大雄宝殿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没有任何修补的痕迹,杜先洲、祁英涛等著名古建专家来看的时候击节赞赏,认为是中原地区「结构最纯正的元代建筑」。大殿前门额上方有「风」字形牌匾,上书「大雄之殿」四个字,笔力刚劲,落款为「大元至元五年(一三○四年)」,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现存寺院牌匾中时代最早的。
慈胜寺现存的建筑是元代的,但其实创建於更久远的年代。宋代末年的一场战火曾将这座寺院化为废墟,元代只是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那麽这座古刹的历史能够追溯到什麽年代?慈胜寺现存的碑记为人们提供了线索。
好地方,顶一个。 6# 美利达偃师专卖
石敬瑭创建此寺庙?!
清朝的碑记说,慈胜寺是「(後)晋天福二年奉敕创建」,果真如此的话,这个千年古刹竟然是「臭名昭著」的石敬瑭下令创建的。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之一,而石敬瑭又是那个时代最龌龊最可耻的人物。五代的皇帝,基本上是靠武力劫夺的帝位,虽然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震荡,也还是军阀本色,倒也不丢人。石敬瑭却是个例外,为了坐上皇帝的宝座,他竟然拜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亲」,换取一个儿皇帝的称号,并且出卖燕云十六州的广大土地,另加岁贡帛三十万匹。这样的角色在当时也十分为人所不齿。
西元八○九年,范希朝被唐王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他带了一千二百名沙陀武士先後平定了多次叛乱,建立了累累功勋。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因此被皇帝赐国姓为「李」,其後他以李国昌知名於世。其子即是名闻史册的李克用。身为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剿灭了庞勋和黄巢两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逼得黄巢最後在?山东境内自杀,沙陀英雄李克用由此成为唐晚期势力最强的诸侯之一。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大破後梁,攻下洛阳,加冕称帝,建立後唐,这就是韩愈笔下那个喜欢演戏为乐的唐庄宗。在矛盾丛生的後唐,沙陀人石敬瑭先追随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後来的唐明宗)反叛成功,後为争帝位向契丹求援∶请求称臣,以父事契丹,约定事成之後,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对这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他的亲信大将刘知远也表示反对∶称臣也就可以了,当儿子似乎太过分;多拿钱贿赂,就能请来援军,不必出卖国土,只怕以後成为中国大患,後悔就来不及了。但石敬瑭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带了三万骑兵增援他,大败後唐军队。那是西元九三六年,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後晋。
石敬瑭称帝後,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三十万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以後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国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贻害长达数百年。
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也是佛教极其兴盛的时期,这或许是现实的痛苦和无奈,让人们更容易产生遁入空门的念头。有史料记载,那时全国共有寺院三四万所。是时,佛教寺院占有土地和劳力,僧尼不耕不织,虚耗国力。同时,寺院还销熔大量铜器乃至钱币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石敬瑭很多方面照著後唐庄宗的「规矩」办事,天福二年,他多次重申「此後不得辄造寺院」的话,而石经幢的落款也是这一年,因此有人认为清朝石碑所说的慈胜寺「奉敕创建」有很大可能。
那时众多的寺院,经千年的岁月,已经难觅踪迹,石经幢和它所栖身的慈胜寺,也算是那个时代留在大地上的见证。
五代不是一般的兵荒马乱。那时的国都不在开封就在洛阳,於是这两座城市间的黄河自然成为征战杀伐的战场。朱温掘开黄河阻止李克用东进,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最终杀过黄河,下洛阳,陷开封,建立後唐。此後石敬瑭、耶律德光、刘知远、郭威等等都先後用兵黄河。中原文化是跨越黄河的文化,而开封、洛阳都是黄河岸边的城市,依赖这段黄河为天堑,那麽黄河的渡口,自然就是军事要冲,自然就是交通要道。
而慈胜寺就处在这样的交通要道上,它的南边,有孟津渡等著名的古渡。我们今天看这个地方偏僻,那是因为黄河古渡尽废。从这个意义上说,慈胜寺曾经的辉煌,是黄河古渡所造就的。
焦作黄河桥修建以前,温县是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如今一桥架通南北,温县畅快多了,郑州和洛阳都在一小时车程内。古代的慈胜寺,就仿佛守著一座「黄河桥」,它所有的辉煌和沧桑都与此有关。
·元朝风韵昨失却
著慈胜寺後围墙外五六十米处的电线杆,这寺院以前可大了,那竖电线杆的地方都在院子里,寺院的中轴线上有五个大殿,两边还有配殿。清乾隆十九年的《重修延寿殿毗庐殿碑记》刻著这样的话∶「邑(温县)西四十里大吴村,寺名慈胜,规模巨集大殿宇深广,前天王金刚,中大雄殿,後毗庐,其最後曰延寿殿。」最大的建筑是延寿殿,其阔九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多难,社会混乱,大吴村附近的流氓无赖为了弄点儿小钱花,竟把古建筑一座座拆毁了,倒腾出砖瓦木石零卖。慈胜寺像被人一根根拔掉羽毛的凤凰,越来越不成样子了。最後在村民极力保护下,总算留下了山门、天王殿、大雄殿三座建筑。
「文化大革命」後期,大吴村建面粉厂缺少木材,有人出主意将寺院的山门拆了,倒腾出的柱子被锯成板儿,搭在了面粉厂的机器上。在大吴村早已倒闭的面粉厂,房屋破旧简陋,院子里被种上了成片的玉米。就为了这麽个地方,慈胜寺的千年门面毁於一旦。
幸存的慈胜寺建筑,看起来也有点儿像「脱毛的凤凰」。大雄殿过去也叫「三绝殿」,这座元代建筑的写、画、塑号称三绝,特别是殿内四壁工笔重彩的元代壁画曾经久负盛名。墙面很「素」,基本看不到传说中的壁画。在谢公社的指点下,分别在三面墙壁的不同位置看到了残馀的手提电脑大小的三小片壁画,有的画殿阁,有的画城郭和人物。谢公社说,别小看残馀的这点壁画,在专家看来,其画技之高超、题材之丰富,在河南现存元代壁画中,「当以此为冠」!技法多样,「所画山石、杂树、人物、动物和图案,笔法细腻,构图紧凑完整,人物服饰精致,透视准确合理。从著色看,这些画也有独到之处,不但用色富於变化,层次有序,花团锦簇,色彩缤纷,而且十分调和...」
其馀的壁画哪儿去了?如果都保存下来,元朝的流风馀韵不是更能撼动世人?谢公社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被偷走了,那是一九二二年前後发生的事。
一九六二年的时候,大吴村老人吴来先、吴学古曾经跟人这样口述事情的经过∶当时慈胜寺东边驻有国民党巡警局,局长褚北宣和巡警吴德胜、李文成勾结寺内和尚先後两次盗窃壁画,卖给了北京的不法商人。一九二三年,一个北京*商带二三十名工匠来寺内取画,村民发现後到温县巡警局上告,巡警局局长李振江带人到寺院,把取下来的壁画毁坏一部分,并把北京来的*商痛打一顿带回县城。
但两天後,这名*商又回到大吴村取画,并用木板夹住取下来的壁画运走了,原来他已经用钱「搞定」了县城的李局长。
,从留下的痕迹看,那些人偷壁画是分块截取,在不重要的位置开槽至墙体,四周都开槽後,选用等面积的木板从外面紧紧扣住,用又薄又长的铁片从上面的槽往下铲,是个非常有技术的活儿。铲离墙体後,再用木板从里面贴住分夹,捆好後用草席包装运走。壁画被偷走後就没了下落,到现在没有人知道这些壁画在什麽地方。
不知什麽原因,三小片壁画躲过了那些窃贼的黑手,幸运地留在了原处,让人还能感受一下元朝的文化,想象一下慈胜寺曾经的辉煌。但疑问也接踵而至∶一个三县交界的偏僻村庄,怎麽会有一个如此宏大的寺院兴旺数百年?
·南北僧侣此中转
慈胜寺更详尽的历史很难寻觅,除石碑外没有更多的文字资料留存下来。这里曾经有哪些著名的和尚,曾经有过什麽样的往事,统统不得而知。但有研究者认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座寺院曾经是个僧侣中转站。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温县、孟州与黄河南岸的孟津、巩义、荥阳之间的黄河古渡口很多。前几年小浪底搬迁时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三十多公里长的黄河岸边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栈道、粮仓和码头遗址。
由於最近几十年水位急剧下降,黄河如今几乎失去了运输功能,但在历史上,却为东西交通提供了黄金水道,但同时却也是南北交通的天堑。黄河在孟津冲出峡谷,渐渐收束性情,水流平缓起来,便於建立渡口。黄河通过这些渡口与南北各地联结起来,渡口同时成了黄河上下航行的码头,因此人们习惯上称其为「水旱码头」或「水陆码头」,一些著名的古渡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如今看起来极其偏僻的慈胜寺,在古代却有著巨大的交通优势,站在滔滔黄河边的这些渡口向北看去,慈胜寺就遥遥在望了。说这座寺院因黄河古渡而生,可能并不为过。这里是豫北和豫西之间,甚至是北京与西安之间的交通要道。而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地图」上,这个寺院的位置也显得很重要。谢公社介绍说,有专家研究认为,从山西五台山到山东泰山,从安阳修定寺到登封少林寺,来来往往的游方僧大多路过慈胜寺,在这里休息、讲授佛法。可以说,这座寺院的特色就是一个游方僧的中转站。或许因为这样的特殊性,从五代(也可能上推到唐代)到宋,再到元明清,黄河北岸的这个寺院历代都得到整修,得以传承到了现在。
8# 美利达偃师专卖
国宝石经幢
大雄宝殿右侧,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雕刻精美的石头摞成一个形状特别的东西,五六米高,像塔又不是塔,这是五代後晋天福二年(九三七)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是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竖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中国经幢多为石质,大的有数丈高,小的尺把高。唐宋间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也叫「八 碑」、「八佛头」、「宝幢」、「花幢」等。慈胜寺的这个陀罗尼经幢高五.四米,共有十七层(十七块石头)。上部为石雕的火焰、宝珠、城堡等,中部是刻著经文的八 柱,下部是浮云、须弥座、伎乐飞天等。石雕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畅,姿态华丽生动,被公认为经幢中的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最难得的是,十多块大小粗细不同的石块交错著垒起来,竟然非常稳当。这经幢可不是砌的,石块间没有任何东西粘连,就那麽摞在一起,不平的地方用铁片垫一下。按照落款的记载,这石经幢建於後晋天福二年(西元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是住持僧宝林及邑主吴宝等「添修」的,至今已经将近千年,其间发生过一次八级地震,其他天灾人祸难以尽知,慈胜寺其他的五代建筑全都无存,只有这个石经幢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稳稳地矗立在寺院内。
这个石经幢上保留了寺院内年代最早的文字,一般认为慈胜寺创建於後晋天福二年,就是以此为依据的。但也有人认为,既然石经幢是「添修」的,那说明寺院可能早就存在,实际兴建於唐朝贞观年间,但这种说法没有找到直接的依据。
9# 美利达偃师专卖 本帖最后由 美利达偃师专卖 于 2010-3-14 11:29 编辑
10# 美利达偃师专卖
慈胜寺的经幢,堪为国宝,全国只有两个,一个在故宫、一个在温县慈胜寺……
石经幢细部 11# 美利达偃师专卖
石经幢前留影
12# 美利达偃师专卖 13# 美利达偃师专卖
慈胜寺元代壁画
慈胜寺以前可大了,寺院的中轴线上有五个大殿,两边还有配殿。清乾隆十九年的《重修延寿殿毗庐殿碑记》刻著这样的话∶「邑(温县)西四十里大吴村,寺名慈胜,规模巨集大殿宇深广,前天王金刚,中大雄殿,後毗庐,其最後曰延寿殿。」最大的建筑是延寿殿,其阔九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多难,社会混乱,大吴村附近的流氓无赖为了弄点儿小钱花,竟把古建筑一座座拆毁了,倒腾出砖瓦木石零卖。慈胜寺像被人一根根拔掉羽毛的凤凰,越来越不成样子了。最後在村民极力保护下,总算留下了山门、天王殿、大雄殿三座建筑。
「文化大革命」後期,大吴村建面粉厂缺少木材,有人出主意将寺院的山门拆了,倒腾出的柱子被锯成板儿,搭在了面粉厂的机器上。在大吴村早已倒闭的面粉厂,房屋破旧简陋,院子里被种上了成片的玉米。就为了这麽个地方,慈胜寺的千年门面毁於一旦。
幸存的慈胜寺建筑,看起来也有点儿像「脱毛的凤凰」。大雄殿过去也叫「三绝殿」,这座元代建筑的写、画、塑号称三绝,特别是殿内四壁工笔重彩的元代壁画曾经久负盛名。墙面很「素」,基本看不到传说中的壁画。在村人的指点下,分别在三面墙壁的不同位置看到了残馀的手提电脑大小的三小片壁画,有的画殿阁,有的画城郭和人物。谢公社说,别小看残馀的这点壁画,在专家看来,其画技之高超、题材之丰富,在河南现存元代壁画中,「当以此为冠」!技法多样,「所画山石、杂树、人物、动物和图案,笔法细腻,构图紧凑完整,人物服饰精致,透视准确合理。从著色看,这些画也有独到之处,不但用色富於变化,层次有序,花团锦簇,色彩缤纷,而且十分调和...」
其馀的壁画哪儿去了?如果都保存下来,元朝的流风馀韵不是更能撼动世人?谢公社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被偷走了,那是一九二二年前後发生的事。
一九六二年的时候,大吴村老人吴来先、吴学古曾经跟人这样口述事情的经过∶当时慈胜寺东边驻有国民党巡警局,局长褚北宣和巡警吴德胜、李文成勾结寺内和尚先後两次盗窃壁画,卖给了北京的不法商人。一九二三年,一个北京*商带二三十名工匠来寺内取画,村民发现後到温县巡警局上告,巡警局局长李振江带人到寺院,把取下来的壁画毁坏一部分,并把北京来的*商痛打一顿带回县城。
但两天後,这名*商又回到大吴村取画,并用木板夹住取下来的壁画运走了,原来他已经用钱「搞定」了县城的李局长。
,从留下的痕迹看,那些人偷壁画是分块截取,在不重要的位置开槽至墙体,四周都开槽後,选用等面积的木板从外面紧紧扣住,用又薄又长的铁片从上面的槽往下铲,是个非常有技术的活儿。铲离墙体後,再用木板从里面贴住分夹,捆好後用草席包装运走。壁画被偷走後就没了下落,到现在没有人知道这些壁画在什麽地方。
不知什麽原因,三小片壁画躲过了那些窃贼的黑手,幸运地留在了原处,让人还能感受一下元朝的文化,想象一下慈胜寺曾经的辉煌。
14# 美利达偃师专卖
失窃的国宝
美国纳尔逊—雅坚斯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佛教名宝撷英
孙 迪 《收藏》 2005年第11期 (全文)
绰号“钞票男爵”的美国堪萨斯城报业大亨纳尔逊(Colonel William Rockhill Nelson,1841~1915年)在极力改善堪萨斯城居住环境的同时,更加深知艺术与文化对一个城市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意义。1896年的欧洲之旅更坚定了他在堪萨斯城建立一座艺术博物馆的决心。藏品的质量在纳尔逊心目中永远是第一位的,他对艺术品品质的孜孜以求无疑指引和鼓舞着日后纳尔逊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1915年纳尔逊辞世后留下高达1200万美元的遗产用于博物馆的运作及购藏艺术品,其后纳尔逊的夫人、女儿、女婿以及家庭律师都参与到这一宏伟的计划中来。正赖于此,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耗资275万美金的新古典主义馆舍才得以在纳尔逊家族豪宅的地基上拔地而起。 1933年12月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他所遗赠的巨额财富使得博物馆自成立之初在购藏艺术珍品的能力方面即能够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中心以及底特律艺术中心等美国老牌博物馆并驾齐驱。1911年,74岁的雅坚斯夫人(Mary MCAfee Atkins,1836~1911年)去世,她将近100万美元遗产中相当一部分捐出,以供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置地建立“雅坚斯美术馆”。其后两者的遗产托管人决定合作建馆,至1983年50周年馆庆之际正式更名为纳尔逊—雅坚斯艺术博物馆(Nelson-Artkins Museum of Art,Kansas City,U.S.A.)。30年代初期,馆方首任顾问帕森邀请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史专家华尔纳为信托委员会提供关于购藏中国艺术品的建议。1931年华尔纳东来为纳尔逊艺博搜购艺术品,在此期间他联系到了从前的学生——席克门。自哈佛毕业的席克门受到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赴北京进修深造,在华居留的5年期间(1930~1935年)他遍历华北,为纳尔逊博物馆搜购了大量中国古代奇珍异宝,1935年返美后即供职于该馆直至1946年荣任副馆长。纳尔逊博物馆以精绝的中国文物(特别是绘画和造像)称誉全美,跻身于美国七大中国文物集藏中心之列,席克门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于馆方后来特别举办了“席克门收藏中国文物特展”以资旌表。以下撷取该馆所藏数件中国佛教文物,以窥豹斑。
北魏太和十八年尹受国造释迦坐像
通高54厘米,系造像主尹受国于太和十八年(494年)为其亡父荐福所造的释迦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太和十八年是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转折点,皇家祈福造像的中心由平城云冈(今山西大同)迁至地近南朝的洛阳龙门,由此“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的汉风造像逐渐取代了旧都流行的“太和样式”,终于在北魏中晚期造像艺术中占据了压倒优势。尹受国造像显然属于旧传统的保持者,火焰纹化佛通身大光背、半袒右式袈裟、Z字型阴刻折带纹、二方连续忍冬纹饰带以及盘曲缠绕的双龙,无不暗示出其与云冈石窟间的密切关联。且造像材质为砂岩,故而可推测为出自山西境内的作品,系太和式造像的典范。
北齐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通高132.1厘米,出处不详。菩萨头戴三宝冠上浮雕的叶状勾头云纹饰物、圆形花饰中吐露出的垂珠流苏以及束冠的缯带所打的各式花结、袒露上身的菩萨所服天衣、菩萨佩戴的璎珞中所装点的攒珠纹饰物、腰间束带后向外翻垂的大裙等等,其装饰基调与南北响堂石窟为代表的北齐造像样式保持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故而可以断代为北齐(晚期)作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菩萨下半身的衣饰中隐约凸现出了双腿的轮廓,略如出水的湿衣,这显然是与北齐造像曹家样密切相关。
河南温县慈胜寺五代壁画
我国现存的五代佛寺壁画仅余山西平顺大云院一处区区21平米的作品了。然而就艺术水平而论,国内硕果仅存的大云院壁画较之早年流失海外的河南温县慈胜寺作品,又是判若云泥。这批代表存世五代壁画最高水准的艺术珍品曾一度为著名古董商卢芹斋珍藏于其在巴黎的寓所中,直至垂暮之年卢某才渐次出让捐赠了这批古代绘画杰作。慈胜寺壁画现在分藏于欧美7家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中,以面积和品质论,公推纳尔逊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初购买受赠的3幅藏品最佳,包括后周广顺年间(951~954年)所绘的立姿供养菩萨图和坐姿观音菩萨图,以及自后周作品下方揭出更具唐代风韵的后晋立姿持莲菩萨图。画面中春蚕吐丝般紧劲铁线所表现出的高超造型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菩萨那华腴丰满的肌体、婀娜多姿的体态、烂漫如花的手姿、当风飘举的吴带、玲珑剔透的头光以及浓淡相宜的敷色,皆令观者目炫神迷。 辽代金铜阿弥陀佛坐像
通高26厘米,1946年入藏该馆。尽管辽代的造像艺术曾经非常发达,但遗存至今的辽代佛像数量却十分有限,除华严下寺、佛宫寺、奉国寺、独乐寺内幸存的少数彩塑作品外,传世金铜佛像无疑是把握辽代佛教美术的重要物证。传世辽代金铜坐佛为数不少,但体量较大、铸工精湛的作品却极为罕见,坐佛造像中的精品首推纳尔逊博物馆所藏阿弥陀佛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通高20.7厘米的那尊坐像。这两尊辽代金铜坐佛因其图像学特征鲜明,与寺庙彩塑作品相互印证,有助于归纳辽代造像的时代特征,因而弥足珍贵。鉴定辽代造像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非佛像双膝、衣袂处可见的所谓“屈蛇纹”莫属,这一图像学特征正是为纳尔逊博物馆立下不朽功勋的席克门首度提出的。
河北易县八佛洼辽三彩罗汉坐像
购藏于1933年,是西方博物馆中最后入藏的一尊八佛洼造像(除1998年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品外)。这尊辽三彩罗汉坐像不仅是中国古代写实艺术的瑰宝,更是高僧大德的传神写照。罗汉像所蕴藉的如“受难的基督”般崇高的宗教美感撼人心魄。在他那如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哀悼基督》中的圣母一般的眼光中,金钱、权利、地位、享受、恩怨、战争甚至天长地久的爱情——人世间一切的价值和观念都在冰消瓦解。
金代木雕敷金加彩泼洒坐菩萨像
通高241.3厘米,被馆方视作中国佛像的代表作而陈列于庙宇室的中央。自唐代周“妙创水月之体”以来,水月观音像即已成为僧侣、施主、工匠津津乐道的造像题材之一。海水、岩座、紫竹、莲花、圆光,渐次构成了坐姿潇洒的水月观音所处的典型环境。就寺院内施造的立体造像而言,无论主体的菩萨像是泥塑还是木雕,皆需在菩萨背后的壁面上以绘塑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营造出上述典型环境,辅以普陀落伽山的景致或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逐渐水月观音演变成一种造像定式,称之为“倒座观音”或“海岛观音”。纳尔逊馆藏本尊坐于山岩座之上的菩萨像,显然属于佛寺正殿倒座处安置的观音像。虑及此类造像多出自晋南古寺,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稷山县青龙寺内空无一物的倒座,该处壁面上绘制有巨型的通身大圆光。但本尊泼洒坐木雕观音像是否是稷山青龙寺故物,尚需进一步考证。
金代木雕敷金加彩菩萨立像
曾于法国巴黎举办高古木雕佛像展会,一次性售磬38尊大型木雕造像的北平达古斋古董商霍明志,其经手展售的木雕造像以数量巨、品质优而享誉全球。据霍某所言,清末民初之际山西太平县(今襄汾县)连村村民文定邦在灵石县韩侯镇北山下发现了一座废弃已久、难以登临的半山古寺,文某纠集村民冒险入寺,遂觅得了一尊精妙绝伦的木雕造像。由此,古玩行的坐贾行商开始大肆探搜山西全境的古寺,加之木雕造像轻便易携,故而大量历代精品木雕流失海外。本尊敷金加彩的木雕菩萨立像,其体量之巨、雕工之精、品相之美,足堪颉颃以高古木雕造像收藏见长的安大略博物馆、克利夫兰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所藏木雕名品,实属传世金代木雕造像中的杰作。
北京东城区禄米仓明代智化寺
如来殿藻井
纳尔逊博物馆的庙宇室荟萃中国古代艺术奇珍,代表了当时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最高水准。屋顶部镶嵌金碧辉煌的斗八蟠龙大藻井更堪称庙宇室内的华彩乐章,每位抬头仰望藻井的观者似乎都已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恍然置身于古佛青灯、香烟缭绕的异国佛堂。这架木构杰作来自北京东城禄米仓的明代智化寺。寺内精妙绝伦的木构藻井共两架,一在智化殿内,一在如来殿万佛阁上,民国19年(1930年)寺僧因经济原因将其售与来华搜购中国文物的席克门。后智化殿藻井入藏费城艺术博物馆,而最精的万佛阁藻井则成为席克门所供职的纳尔逊博物馆的珍藏。除了智化寺的两架藻井,费城艺术博物馆还收藏有一座出自北京王府的明代厅堂,而1932芝加哥举办的大型国际博览会上,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二世亦曾经试图将承德外八庙中汉藏佛教建筑的菁华——须弥福寿之庙主殿拆运出境,连同殿内陈设文物一道运往芝加哥现场组装展出,后因技术难度太大而作罢。 15# 美利达偃师专卖
来源于河南温县慈胜寺纳尔逊美术馆藏品之一
来源于河南温县慈胜寺纳尔逊美术馆藏品之一
菩萨图(残片)
五代
河南温县慈胜寺壁画
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藏
此幅佛画残片已流失国外.画中二菩萨一位双手捧冠,一位弯腰伸手探物,丰脸硕体的形象是唐风形象的延续,流畅的线条塑造轻柔飘举的衣带,设色重彩轻施,显得清丽华美.是“吴装”画风特征的较好反映。
16# 美利达偃师专卖 17# 美利达偃师专卖
慈胜寺内的大钟 18# 美利达偃师专卖
骑友风采
19# 美利达偃师专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