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10-8-11 14:00:15

偃师市城关镇窑头村再现集体主义精神

2010-08-1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窑头村民在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八面威风的窑头盘鼓

   

    窑头村已经建成的龙凤峡水系工程

    新华网河南频道8月10日讯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偃师市城关镇窑头村曾经有过无限的自豪。从上世纪70年代,村里就开始兴办以鞋业为主的集体企业,1991年,该村成为偃师市第一个被上级命名的“亿元村”。曾几何时,窑头村在偃师就是“有钱”的代名词。经济发展早和快的地方,往往能人多,随着窑头村集体企业的改制与解体,许多人开始扒拉自家的“小九九”,集体主义荣誉感渐渐泯灭了,窑头村变成了难以治理的乱村,许多窑头人都觉得很别扭。

    新农村建设开始以后,村干部们开始干实事,许多人先是观望,尔后是称赞,接下来是不计代价地参与,每个村民都焕发了集体主义精神,“我是窑头人,我爱窑头村”成为这个村所有人的共识。

    王金学,53岁,窑头村党支部副书记:“53岁不算小了,按理该在家里抱孙子,但是看到村里干的都是有板有眼的正事,出力流汗也就心甘情愿了。”

    王金学确实在出力流汗。

    窑头村从2010年4月开工建设龙凤峡水系工程,到6月完工,作为该项工程的总负责,他几乎天天都呆在这个村北的山坳里。

    “窑头村的6300口人,都住在陇海铁路两旁,铁路南边的地这些年基本都被征用了,现在我们要发展经济,只能有效利用道北的荒山荒坡了。”王金学当了20多年的村组干部,城关镇镇长王改红称他是“窑头通”。

    王金学1973年高中毕业,也算是当时村里的高级知识分子了,在村里当过验粮员、棉花技术员、开山连队员。“年轻时,有的是气力,连牲口都被我驯的服服帖帖。”王金学说,“1992年,窑头村就成了河南省小康村,当时村人均收入是850元。但是大家纷纷单干后,只顾往自己兜里搂钱,集体的事撂到了一边。有一年春节,镇里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村里不但组织不起来人,连过去的锣鼓家什都没影了,我当时都心酸。要知道,历史上这样的活动,窑头村庞大的表演队伍不到可是不开演的。”

    “窑头村的转机出现在2008年底。当时村委会进行换届选举,憋屈了多年的窑头人掂量再三,把干了10多年企业的郑春生选上了,从后来的情况看,这一棋落地,窑头村全盘皆活了。”偃师市城关镇党委书记付洪波说。

    李建设,42岁,金鸡布鞋厂厂长:“村里干的事,可不是大被子蒙着的,我是干企业的,原来是别人喊着捐钱我不去,现在我跑着捐钱,人家不要。”

    19岁开始干企业,现在每个月还缴8000元钱的税,现年42岁的李建设被窑头人称为富豪。

    “我过去基本上不咋跟村里打交道,村里啥事都干不成,让人看着心凉。”李建设说,“2009年年初,村里说要把老村的凤凰山建成公园,我当时没有在意,谁知道开工后一天一个样,这不得不让人服气了。你看看现在窑头村修的路,路上装的灯,看看俺的公园,看看俺的水系,窑头村又回到偃师领头羊的位置了!”

    一次村里搞活动,天生爱凑热闹的李建设找到村干部说:“我给你们叫来点儿礼仪小姐吧!”村干部只是随口答应。没想到他真从洛阳拉来一车礼仪小姐。郑春生问村干部咋回事,村干部说:“我想着李建设是说说耍哩!”

    龙凤山水系工程开始建设后,李建设天天往山上跑,隔几天就让厂里的工具车送上去一车矿泉水。

    “这事,看着老美!自己村里修的路,走上去气势得很。”李建设说,“郑春生为了干工程,把自己的积蓄都垫进去了,据说就差没卖老婆了。我给他说,需要的时候我可以捐点,谁知道人家牛得很,说村里开会早就研究过了,所有的工程,谢绝各单位和个人的捐赠。没法,就给他们送点水喝吧!”

    其实,郑春生当上村委会主任前,李建设和他并不熟悉。

    人是群居动物,集体是一种归属。

    刘运木,70岁,退休工人,窑头村荣誉村民:“红胡子不是现染的,干没干事不是瞎喷的,窑头村这么大的家户,当好家不容易。”

    窑头村地势较高,解放前伊洛河一发洪水,衙役们都搬到这儿来办公,所以窑头村过去就被称作“衙役■”。

    “我自小就知道,窑头村在偃师的影响是很大的。村里的人心高,争强好胜,好飙着膀子干活儿。”刘运木说,“即便在外工作的窑头人,也都很关心村里的事,前几十年,村里找我帮助买拖拉机、买水泥,我都高兴着呢!”

    退休后,刘运木回到祖籍窑头村9组居住,每逢走到活塞环厂到火车站这段半截子垃圾路上,他都直摇头,觉得这个当年缴公粮都争第一完成任务的村子根本没有了过去弄啥事都图第一的狠劲儿。

    “我记得很清楚,这一届村委会干部是2008年11月30日上任的,31日就开始撒石灰线整修村里的道路了。窑头村小鞋厂多,村民家里的地方不宽绰,东家在路边搭个棚,西家在路边建个厕所,都是一些违章建筑,有一家出来顶住,这路就修不通顺,我当时确实很担心。”让刘运木老人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村组干部率先拆掉自家的违章建筑后,许多村民都开始逐渐拆除自家的违章建筑了。“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窑头村的村民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只要干的事合理,大方向没有错,村民还是体谅当家人的。”

    随后,闲不着的刘运木开始给村里出主意、想办法,大到公园建设、修环山路,小到村里的垃圾清理、洒水车管理,能想到的他都要跟村干部说。

    “2009年元旦前后,村里推选了三名荣誉村民,村民和村干部都抬举我,让我享受村民的福利,还参政议政,看着村里这一年来的变化比过去10年都大,我这个荣誉村民自豪着呢!”刘运木说。

    张川,67岁,窑头村4组村民:“老家有两棵柏树,家里的老坟上有11棵柏树,搬家、迁坟的时候,我全家出动,把这些树全部移到了公园里和山上,不要树钱,也不要工钱!”

    窑头村并没有资金积累让新任村干部大兴土木。“但是我们有6000多口人,只要有人带头吆喝一声,大家一出动,没啥难事。”张川说。

    拆除村内的违章建筑、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修建凤凰山公园、修5公里的通往后山的路、后山植树、修龙凤山水系,从2009年底至今,窑头村一天都没闲着。

    48岁的窑头村7组组长魏广禄说:“现在俺村有点农业学大寨时候的劲头了,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干工程,全村每人都要出一个义务工。家里的小鞋厂现在撂给老婆了,我在后山植树,一天至少干9个小时,村里管饭不要钱,干了几十天,我都没往工资上想!”

    张川说:“凤凰山公园弄好以后,听说村里想在里面种大树又没钱买,我就跟几个老兄弟商量,让孩子们把老宅里两棵碗口粗的柏树移上去了。村里在后山建了公墓,本来是想迁坟的时候给老祖宗做柏木匣子呢。后来迁坟,有人来买坟上的11棵柏树,我对孩子们说,咱不卖,随后就一棵一棵都移到后山栽上了,过几天还去浇浇水,现在树都活了。”

    村委会主任郑春生介绍说,村民们先后往公园、路边及后山上移了400多棵大树,没人要树钱,也没人要工钱。

    新一届村委会干部上任的时候,村里从外村请来了盘鼓队。张川说:“我当时心里难受极了,这么大个村子居然置买不起几面大鼓。我建议村里置买盘鼓并第一个捐了钱,嗨,谁知道响应这事的人多了,大家说,咱窑头村干事就干大事,一下子置买了110面大鼓,又是全偃师第一,这大鼓一擂,振奋人心,村里的是是非非啥都没有了。”

    李宏军,63岁,窑头村5组村民:“俺窑头村的老百姓真是有眼光,把这一班子选出来真是对了,前山后山一整治,再出来的都是大堆的钱了!”

    李宏军也是一个鞋老板,身边的人打趣说:“别看这老头不多胖,腰粗得很呢!”腰粗就是有钱。

    李宏军夸人夸得拐了个弯,一再强调窑头村的老百姓有眼光,把一班子真干事的人选出来了。

    “新官上任,先扒了俺半截村。我家门口原来也有200平方米临时房,是制鞋的车间,扒了再盖盖,三万块钱就没了,也不想让扒。再想想,都不扒也不中呀,外地来拉鞋子的大车都进不来村了,人家对窑头是个啥印象?后来我自己把违章建筑扒了,你看现在的窑头村,多亮堂,街上还装上了监控,安全着呢!”李宏军说。

    修公园、往后山修路、建龙凤峡水系,很多人也就是看个热闹,李宏军却能看出个门道。“窑头村就剩下村北这点荒坡了,种粮食收不收老天爷当家,可建个工厂、盖个住宅可是好地方,现在后山深井里的水抽过来了,有山有水咋会不值钱呢?”

    城关镇党委书记付洪波说:“前几年这里的土地3万元一亩还没人要,现在一亩已经有人出价45万了,我给窑头村的村干部说,这些整理出来的土地,超过60万一亩再考虑出手。”

    窑头村修的5公里环山路,比偃师市前几年修的另外一条环山路还要宽,村里现在买了几台洒水车,每天给路边新植的树浇水。该市主要领导看了新修的环山路以后对付洪波和王改红说:“人家窑头村干的活儿都是市里应该干的活儿,财政不给人家钱有点说不过去。”

    李宏军的观点是:当干部就是要干,不干就不叫干部。

    齐永建,50岁,窑头村24组村民,菊花山陵园管理处处长:“有钱算啥?能给大家干点事才有意思。人家信任咱,把这一摊子交给咱了,咱就得干出个名堂。既然塥伙计了,轿就要抬美点!”

    50岁的齐永建是窑头村“入土为安”者的总管,自诩为窑头村“人生退伍办主任”,主管窑头村后山上新建的菊花山陵园。

    辱没祖先是对中国人的大不敬。“窑头村逝去的仙人大多葬在村北坡上,现在要整理这片土地,迁坟的任务很重。”齐永建说,“为了让我们逝去的仙人安居,村里决定在后山建立菊花山陵园,陵园在2009年4月4日筹建,4月27日开工,到当年6月5日就可以使用了。现在已经迁来了2000穴。”

    “我好歹也是个小老板,当时村里让我来当这个‘处长’的时候,心里还有点不痛快,虽说是个军团司令级的,毕竟管的是死人。后来我想,村里让我来,是对我的信任,村里的事总是要有人管的,都不来管,村里的事不全塌台了吗?”齐永建现在自豪得很,陵园里栽了好多树,不清楚底细的人还以为这里是个公园呢。

    “人家信任咱,把这一摊子交给咱了,咱就得干出个名堂。既然搁伙计了,轿就要抬美点!”齐永建说。

    窑头村大大小小的工程都有齐永建这样的人和齐永建这样的想法。盛夏的傍晚,北环路上是各色的人流,有的去公园闲逛,有的去龙凤峡戏水,而这可不单单是窑头村的人。当窑头村的人听偃师市内的职工干部夸奖窑头村能干的时候,很多窑头人都会凑上去说:“我就是窑头的,窑头人能干不是喷的吧!”

    从集体曾经的辉煌,到单打独斗发展经济走上致富路,如今富裕后的窑头村再现了集体主义精神。

   



   
(作者:记者 宋朝 通讯员 温宏杰/文 杨远高 /图 责任编辑:李志红 )

紫衫幽灵 发表于 2010-8-11 14:18:36

顶起{:1_318:}

八月清风 发表于 2010-8-11 15:30:38

{:1_329:}

偃师商家 发表于 2010-8-11 17:26:34

偃师商家 发表于 2010-8-11 17:26:35

大海 发表于 2010-8-11 18:24:18

{:1_31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偃师市城关镇窑头村再现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