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沧桑(一)
神奇缑山话沧桑(女皇武则天撰书《升仙太子碑》
缑山,又名缑岭、缑氏山。相传西王母姓缑曾在此修练,故得名缑氏山,后简称缑山。
缑山位于偃师市东南20公里的府店镇府南村,海拔308米,景色清秀神奇,四周平畴无际。她扼轘辕,察鄂岭,东邻中岳太少;眺水泉,望香山,西傍龙门伊阙;看马涧,观万安,南对九龙黄庙;眈恭陵,瞰伊洛,北瞻邙山黄河。清乾隆皇帝在住跸缑山时所作《登缑山》诗中写到:“缑岭茏葱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充分概括了缑山秀丽风光和迷人景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周灵王太子晋在缑山驾鹤升仙的故事,千百年来传为佳话,给缑山罩上了一道迷人的光环。
相传2500多年前,缑山一带古木参天,风光迷离,多有珍禽异兽出没于山林沟壑间。周灵王太子晋常带随从出洛城至缑山脚下的黄鹿岗围猎。一日,太子晋又到鹿岗射猎,坐骑一声长鸣,群鹿惊起四逃,太子张弓射去,一鹿中矢狂奔,太子策骑紧追,绕缑山南麓,至休水河畔,白鹿突然不见,太子正觉诧异,却见崖下洞口肃立一位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老翁。这便是远古神仙浮丘公。太子晋忙向老人施礼,询问逃鹿去向。老人见太子晋气度不凡,有意点化太子晋入道成仙,就回答太子晋说,家鹿刚从野外归来,说罢,从袖中取出一只小鹿置于掌心,略一翻掌,小鹿飘然落地,迅速复原,身上还带着太子晋的箭矢。太子晋目睹此景,方知老人乃世外高人,便拜请浮丘公收他为徒。浮丘公为了验证太子晋学道的决心,便递与太子晋一口宝剑,嘱太子晋回宫杀掉妃子,以绝尘念,事后将宝剑挂在宫门上,即来缑山修练。太子晋回宫后一一照办。后来太子晋果在缑山得道,驾鹤升仙而去。太子晋出宫的翌日上朝,灵王得报太子自缢宫门,灵王悲痛万分,念太子生前酷爱缑山,便把太子的遗体(宝剑化身)葬于缑山东麓。后来灵王思念太子,驾临缑山,见夜空星光灿烂,笙乐齐鸣,太子跨鹤自空中徐徐落下。父子相见,灵王始知原委,遂将缑山东麓太子冢更名为“葬剑冢”。这则传奇故事,女皇武则天在她撰书的《升仙太子碑》中做了精彩的描述。此外,在一些历史典籍中也多有太子晋缑山驾鹤升仙故事的记载。后来,人们在缑山顶上兴建庙宇,名曰“升仙观”。
据记载,昔日的缑山,松柏森森,藤竹奕奕,重檐楼阁,富丽堂皇。山下有先天古观,山上有子晋庙堂;庙右有饮鹤池,泉水泱泱,庙后有望月楼,玉阶连连。观中的三清宫,会真殿,丘公阁,祖师堂,更是雾宫霞馆,仙坛触目;曲阁重楹,珑楼攫眼。那大自然造化的“万安叠翠,滑城烟雨,马涧水声,轘关坡斜;古石藓花,唐碑晴雪,鹤池听风,山顶观月”远近八景,又使得神奇的缑山更加妩媚。大周女皇武则天在《升仙太子碑》中盛赞“升仙太子庙”的宏伟气势和华美壮观。
由于缑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曾招徕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饱览缑山胜景的同时,留下了大量赞美王子晋的篇章。从东汉的蔡邕、刘向,魏晋时的阮籍,南朝的谢灵运,乃至唐代的宋之问、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宋时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金人元好问,以至明清时期的刘基、王铎、王士槙等,他们无不对缑山清秀神奇的仙景和升仙太子王子晋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述说。元好问在咏缑山诗中写道:“灵宫肃清晓,细柏含古今。人言王子乔,鹤御此上宾。白云山苍苍,平田木欣欣。登高览元化,浩荡融心神。西望洛阳城,大道通平津”。唐代的吴筠,从东都洛阳出发,在朝嵩山的路上过缑山,就曾被缑山道观的美景所折服,并写诗记述。而唐代无名氏对缑山八景之一的缑山夜月,则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暮云收尽月华清,此际缑山分外明。瑰丽九天当绝顶,光极万壑徹深更”。尽历名山大川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览缑山胜景后,发出了“‘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的感叹。可见唐时的缑山在道教中地位是何等之高。 缑山沧桑(二)
神奇缑山话沧桑
缑山虽处中原腹地,但其座落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战国时,著名的连横家张仪,在游说秦惠王伐蜀不如伐韩时说道:“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东汉中平元年,为防黄巾进犯,拱卫京都洛阳,在缑山东麓轘辕山上,构筑轘辕关,至今遗址尚存。正是由于缑山战略位置的重要,缑山道观在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中,几经战乱,屡毁屡建,历尽沧桑。
据东汉蔡邕《王子乔碑》记载,缑山道观始建于东汉永和初年(137年)至延熹八年(165年)间。初创之始庙号为应为“子乔祠”。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说覆釜堆(即缑山)上“有子晋祠”。女皇武作则天曾拨专款重新修建缑山道观。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派内宫官员赴缑山督察缑山升仙太子大殿工程进展情况,次年,新庙落成。武则天亲为命名“升仙太子庙”。然而到了宋代,升仙太子庙已是“坏梁不支,殿屋之余,鞠为宿莽了”。从建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的《重修升仙太子大殿记》碑可知,这时的缑山观号为“通天观”。而武则天命名的“升仙太子庙”的观号被浓缩到缑山建筑群落的其中一座大殿上。之后改观号为“宾天观”。元代又改“宾天观”为“先天宫”。据建于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的《先天宫记》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宾天观”改建“先天宫”的过程,观内法师与道人“同志协力,经营起造,”,真圣之堂再葺,仙君之庙更新“,”遽然获旨,鼎新革故,改观为宫,即作宾天之嘉名,益先天之美号”。到明朝嘉靖初年,河南灾荒,缑山“升仙太子庙”“香火华华兮视清明”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那“古柏森森几百株”,“松连烟台锁崇台”的满山松柏,也被当地居民砍伐一空。经过战火灾荒洗劫后的“升仙太子庙”,虽经嘉靖年间山阴府店村的官宦之家高唯诚率邑人重修,但“升仙太子庙”的辉煌已不复再有。清康雍两朝,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缑山道观又被修缮一新,改“先天宫”为“仙君观”、“升仙观”。清乾隆十五年(175年)帝登祀嵩山后,驻跸缑山时还给升仙太子大殿写下了“笙音飘渺凌秋月,鹤羽廻翔骇岭云”,“即是丹梯”的匾联。之后,道教衰落,战事频繁,灾荒连连,缑山道观日渐衰败。
清同治时,缑山升仙观中设立了“缑山书院”,道场成了学堂。 ‘中州才子’ 杨源懋,曾授法部主事,目睹清庭腐败,辞官回乡,借缑山南麓古庙,创办偃师警务学堂,开豫西警务之先河。民国时这里成为缑山学校,1943年扩建为缑山中学。当时的校长曹中卿,教师潘汉臣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在学校建立党组织,播撒革命火种。1945年抗战将要结束时,升仙观毁于战火,只留下唐、宋、元、清四碑屹立山巅。其中的《升仙太子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传世佳作。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个鸟篆飞白体大字,是唐代碑刻飞白体的唯一仅存。碑阴由初唐书法家薛曜、薛稷、钟绍京分别书写的武则天杂言诗《游仙篇》及699年《碑阴提名》、705年《相王李旦奉制题记》,此碑集初唐诸书法家作品于一身,是研究初唐书法和武周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987年,美籍华人物理博士胡天育为母校缑山中学捐资兴建“缑山天文台”、“缑山青少年宫”,1992年当地群众集资30余万元恢复重建了“无极殿”。缑山旧貌又换新颜。现在的缑山,仍不断招徕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旅游。
缑山。以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独具特色的唐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道教旅游资源,王、刘、缑、滑姓氏祖源文化,已经引起海内外有识之士和当地政府的关注。缑山开发之前期的总体规划业已展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缑山必将以暂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那个‘升仙太子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可是去年去了几次都看见有人在院子里面,关着门大拓片!据说此碑的拓片一张网上价格3000---8000元,不知是何人在破坏文物以肥私囊? 图片2张 现在比我以前去的时候更落魄了 如果上级重视就好了 那个‘升仙太子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可是去年去了几次都看见有人在院子里面,关着门大拓片!据说此碑 ...
浩海小舟 发表于 2010-8-20 22:21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现在是经济社会,都在搞经济,哪管对文物有无损害。那次在千唐志斋,看到也有人在书法名家的碑前拓片。大白天,公开的在搞,文物部门不知道?叹啊 {:1_330:} 个别人都靠这碑发大财了,盖了楼房 ,买了汽车。群众拜龟干打都不能进去,他们却连夜在里面偷打碑文 以前谁都能看到的碑现在却变成金屋藏娇了 以前谁都能看到的碑现在却变成金屋藏娇了
真xin朋友 发表于 2010-8-21 09:30 PM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1_3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