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掘地三尺读洛阳】《洛阳商报》2011/3/23
“诗意河洛.古韵三川”系列散文之一—— 掘地三尺读洛阳千人千面,城市也一样,因了地域、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内涵、韵味与魅力。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一座怎样的城市,居然让一代巨儒司马光的感慨成为流传千年的经典?洛阳一位学者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1000年的历史看北京,3000年的历史看西安,5000年的历史看洛阳。
怎么去看?洛阳不是一座你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就浅尝辄懂的城市,窃以为,洛阳其实是两座城——地上的洛阳和土里的洛阳。
何以言之?先说地上的洛阳。水草丰美肥沃富庶的三川流域,“河山拱戴天成帝居”的定鼎之地,“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天下之中”,山环水绕八关拱卫的战略要地,风云际会逐鹿中原的政治舞台,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的漩涡中心,使得洛阳地面幸存于难原汁原味的古代建筑等文化遗存寥若晨星,太多太多的文化瑰宝都在野心膨胀血雨腥风天昏地暗的改朝换代中被天灾人祸无情的摧焚了,吞噬了。
好在,许多包含着着众多原始信息的历史文化遗存却以另一种形式被拯救、保存下来。三川(黄河、洛河、伊河之谓也,秦时设三川郡)丰沛的水源母乳般滋养孕育了洛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沧桑邈邈陵谷之变中,伊洛河的泥沙又以悲天悯人继绝开来的博大胸怀,掩埋留存了这些历史的“尸骨”。查一下这些“尸骨”的“DNA”,就能解析一部中原半部中国的历史。这就是土里的洛阳。
洛阳是一座古墓,地面上只是一堆高大巍峨的封土和一些残存的或精美或拙朴的零星石刻,许多未知的价值连城的宝贝大都深埋在封土的深处。地上光鲜亮丽的建筑绿化等只是洛阳现代文明的外壳,土里苍颜斑驳的“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才是这座城市赖以绵延传承的“根”,才是饱含生命的“核”,才是营养丰富的“仁”,才是永生不灭的“魂”。
洛阳是一本书,被余秋雨称之为“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它的封面,封底呢?和封面一样是神都洛阳海纳百川包容世界的经典诠释——中国最早的释源祖庭白马寺,中间卷帖浩繁灿若繁花的内文呢?大多散佚了,藏身在河洛大地厚德载物的皇天厚土中。
所以,要想读懂洛阳,读懂4000余年的建城史,13个王朝、1530余年的建都史,你必须借助一样洛阳发明的工具——洛阳铲,掘地三尺,去寻找三皇五帝,寻找河图洛书,寻找造字的仓颉,寻找制笛的伶伦,寻找隐居的巢父许由,寻找饿死的伯夷叔齐……
千年帝都,代表的不只是太平盛世锦绣繁华,更多意味着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血腥。漫漫千年滚滚红尘,风口浪尖的洛阳几次历经灭顶之灾。刘聪屠城残忍暴虐,董卓抢掠丧心病狂,“八王”之乱肆意蹂躏,“闯王”焚烧一片焦土,倭寇“三光”令人发指……
然而,所有的占领者只能用武力暂时统治或摧毁这座城市,却无法征服这座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的泱泱大都!命运多舛却凛然不屈的洛阳一次次在惨不忍睹的废墟上浴火重生,因为,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生生不息的河洛文化依然活着!
当年,驰骋大漠桀骜不驯的匈奴哪去了?攻城拔寨骁勇善战的契丹哪去了?语言消亡了,习俗同化了,历史淡漠了,文化式微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文化的消尽意味着永无复兴的悲哀。耶路撒冷何以成为多种宗教的圣城?因为那里有那些民族无法割舍的历史和血肉相承的文化。
作为举世闻名的四大圣城之一,千年帝都洛阳悠远厚重深邃独特的文化底蕴积淀在哪里?掘开伊洛河的泥沙吧,在夏都斟鄩的绿松石玉龙里,在商都西亳的宫城里,在东周王城的天子驾六里,在汉魏故城的永宁寺塔基里,在隋唐洛阳城明堂遗址里,在汉寝唐陵古冢遍布的邙山夕照里,在浪迹天涯的“河洛郎”千载不易的中原风俗里,在古镇小寨村妇野氓千年流传的传说典故里……
(1450字) 身为洛阳人更应该读透洛阳,这样我们出门去也可晒晒洛阳,感谢楼主,学习了 回复 1# 一舸烟雨
玉克老弟知识丰富,写起散文来得心应手,总有佳句和新意。近日我上了扫花网,很专业水平较高,有一批高雅的写手,推荐老弟一阅,那是个纯文学网站,问好。 能者多劳,兄弟也只有多写了。 回复一舸烟雨
玉克老弟知识丰富,写起散文来得心应手,总有佳句和新意。近日我上了扫花网,很专业水平 ...
王炳全 发表于 2011-3-24 17:51 http://bbs.yanshi.cc/images/common/back.gif
多谢王老师厚爱,在下愧不敢当。电脑水平差,第一次听说扫花网,有时间偷偷去瞧一瞧。
也谢谢楼上楼下各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