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盐者做辩护
本帖最后由 微笑刺客 于 2011-4-5 19:47 编辑. 3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和煦的暧阳挥洒在身上,遇到这么好的天气不出去转转亏了,当我放弃午休正行走在去植物园散步的路上,手机响了,好朋友打来的,她的声音急切而关怀,朋友告诉我说:“偃师所有超市、商店都没盐了,买都买不来,也许乡下还有吧,有了赶紧买吧,我这有朋友送的五包盐,给你留一包”。奇怪,怎么会没盐呢,发生什么事了?朋友关心的话语让人深信不疑,想到家里只剩一点盐,担心他们把盐抢光了超市没盐卖了做饭杂办?父母、妹妹也还不知道吧,于是打电话给正在午休的妻子让她去买5包盐。
第二天,电台、报纸报道了这场抢盐浪潮,原来是日本地震引起的,原来是担心海盐被核辐射,抢盐风波影响之广、波级范围之大,以至于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都未能幸免。中华网论坛随后引发了大规模漫骂、讨伐,说是极其丢人现眼,损害了中国人的素质,感到羞耻,“日本地震,中国无盐”讥讽声不绝于耳,网上报道有人甚至一次往家里囤集了1万吨盐,吃又吃不完,卖又不能卖,在大城市有人甚至把酱油都抢光了。这场抢盐风波看起来更像是场闹剧。
在喧闹,表像下这场波及中国的抢盐风波真的是没有素质的原因吗?有没有更值得深思的深层原因?我尝试从短缺、社会认同、喜好原理等社会心里学层面试着去分析,看看这些影响力原理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短缺原理认为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当一样东西非常稀少起来时,它会变得更有价值,人们想要得到它的欲望变会变得强烈。那些1元多一袋的盐平时躺在超市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我们平时不会多注意它一眼,但是,当抢盐风潮席卷而来,当意识到超市里的盐可能被疯狂的人们抢光而我们就要面临买不了盐的窘况时,竞争加短缺的魔鬼组合,会让我们想要占有它的欲望是如此的强烈,冲动战胜了理智,很多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的情况下也很快加入了抢盐浪潮,尽快占有盐成为人们的想法,那些买到5包,8包.....盐的人们笑得是如此的满足。短缺是抢盐的原动力。
社会认同原理的本质是: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侯。社会认同认为观察别人的行为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式不明朗时,当不确定占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决定并参照别人的行为。抢盐发生时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但就看到有人抢盐,于是,这些人抢盐的行为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也加入进去,于是更大规模的模仿开始了。社会认同是抢盐规模化的原因。
喜好原理认为:由于越喜欢一个人,受这个人的影响就越大,就越被这个人的意见所左右。在说服人们购买一样东西时,社会关系对人们的影响比商品本身对人们的影响大一倍。那些亲人们、朋友们的电话从沿海打到内地,从城市打到乡村,来自亲人们、朋友 们的劝告是如此让人深信不疑,那些关心我们、告诉我们这些信息的人,我们又是如此的心怀感激。喜好原理也对我们的抢盐行为产生了作用。
短缺、社会认同、喜好原理是此次大规模抢盐的根本原因,这些影响力是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被人用来做坏事。这些影响力原理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全国都限入疯狂,人们在强大的影响力武器面前只能束手待毙,我们在攻击、漫骂时,可以有理性的分析、思考这些社会现象,比起漫骂来这才是有价值意义的。
{:1_334:} 商家的炒作,3.15应该管管的。 回复 3# 暮春之月
这不是工商局管的,如果是价格问题是物价部门管。我只是从社会心里学层面分析,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这些观点。 俺从不跟风,就不去打那哄撤,前几年闹非典,俺村有个商店抢购了好多盐,买了好几年,最后盐受潮都成湿疙瘩了,赔钱带送人快把他恶心死了,这次面对抢盐风可淡定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