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村里不用再扛自行车了。”这是告别泥泞土路的学生对道路硬化的认识; “用沼气做饭更省钱省事了。”这是不再烧柴和煤的农家主妇对沼气的评价; “在家里就能洗上热水淋浴了。”这是洗澡不再困难的村民对太阳能热水器和自来水的赞叹;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工资了。”这是在村里唯一的一家企业上班的村民对该村保管箱企业的赞叹。 在大口乡宁村,不同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相同的感受,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崭新的楼房,平整的道路,幽雅的环境,林木葱郁,自然古朴,一个别有情趣的小村落。这是记者**宁村的第一印象。得知记者来采访该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正在休闲广场乘凉的四五个满脸挂着笑的村民非常热情,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宁村位于大口乡西南部,全村600多口人,位置偏僻,全村主要靠农业收入。新农村建设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大口乡宁村无任何经济实体,外出经商和务工人员较多,经济收入主要靠村里外出人员打工和传统农作物小麦、玉米的种植,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新农村建设的启动资金和公共建设项目资金成为该村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第一条“拦路虎”。 村委会成员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集思广益。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本村的实际,摸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特色之路。村委会主任李宏标向我们介绍,通过在村里走家串户的宣传,群众们都知道了搞新农村建设是在自家门口办好事,符合农民生产生活规律,村民都愿意自发筹集资金,这为该村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决定,村民自建项目自己掏钱,公建项目才动用公共资金。为了开源节流,在自建项目开始后,该村根据村里劳动力少的特征,结合该村的实际情况,采取统一购买物资、统一互相帮助的方法,由党员、村干部带头示范,既保证了工程进度,又协调了村民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党员干部带头清理柴垛、垃圾、污泥,从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方面入手,使广大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干部的良苦用心,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环境改善了,但是道路却仍然是制约村里发展的瓶颈。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首先想到得就是把村里的“泥水路”给彻底解决掉,为此村委四处筹措资金,一心投入到村里的道路硬化上,自2005年开始一直修路到现在,村里共硬化道路3公里,提起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40多岁的村民李玉钦深有感触。他家的房子和村里大多数家庭一模一样,都是统一规划建设。他家新装修得小楼房,弄得漂漂亮亮。他说:“活了这么大半辈子,深受党恩啊,分田上户、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每一件事都让人体会到了gongchandang的好,做梦都会笑出声来。拿新农村建设来说吧,以前在村里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好了,道路硬化了,穿着拖鞋走遍全村,不费劲,脚上还干干净净。”以前村里什么企业也没有,为啥?还不是因为路太赖,生产地东西不好往外运,村里的路刚修好,这不,村南边的超丰保管柜厂,路刚修好就在俺们村安营扎寨了,村里在家带孩子的妇女到厂里上班,不但丰富了生活,还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修路让村民宁宏勋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是该村的一名养猪专业户,自十多年来,自己家的猪到了出栏的时候,总是和老婆孩子用架子车把猪拉到几公里的镇上去卖,费多大的劲咱就不说了,现在情况大不同了,到猪出栏的时候,打个电话人家就主动来上门收购了,为啥?还不是俺村修水泥路带 妇女带头,村民热心建家园。沼气建设是惠及农民的好事,提起宁村的沼气建设,镇里的干部和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该村的“娘子军”,好样的!原来村里的男劳力大多一直在外打工,村里留下来的不是老人小孩,就是在家带孩子的妇女。在得知村里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该村便涌现出了一批搞新农村建设的“娘子军”,她们没有怨言,动手挖沼气、一起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亦乐乎,村民李保兴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家家户户挖沼气池,可是刚开始大家还不知道沼气的用途,有些群众愤怒的对乡里的干部说道,我给你们掏俩钱,就别让俺家挖了,这种形象工程受害的不都是我们老百姓啊,后来当看到一家一家的都用上了沼气,不仅省钱,还时尚,才意识到了新农村建设就是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这要是再不动手,那可真是傻子。” |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5-1 13:45 , Processed in 0.1018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