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蜀黍杆
甜甜的蜀黍杆偃师,我的故乡,是中原地区的粮仓,小麦和玉米是主要农作物。
小时候,老家那地方很少有人种甘蔗。家乡人不大容易吃到甘蔗,与流通不畅有关。然而,甜甜的蜀黍杆〈玉米杆〉就是我童年的“甘蔗”。
每到夏末秋初,玉米棒刚刚甩出红缨,淘气的孩子们就开始津津有味地嚼那甜甜的蜀黍杆〈玉米杆〉了。记忆中,蜀黍杆有着紫红的色泽,咬着甘甜爽口,那感觉,蜀黍秆就是神迷心向的甘蔗。玉米快要成熟时,秸杆也甜,可以当甘蔗吃。那要付出代价。不是每根蜀黍杆都保证甜,常常是,尝了很多,竟没有一根是甜的。蜀黍杆掰下来,挂在杆上的玉米,就没有用了,浆没灌足,只好自己啃。现在想起来,那应该是很好很好的一种营养品。好是好,就是不甜。还有青涩味,没人喜欢吃。那时更愿意能吃到甜甜的蜀黍杆。于是我体内常常灌足了那样乏味的营养品。
真的,蜀黍秆,那时不仅是小孩见它垂涎,就是劳碌大人干活累了,也会折断一棵蜀黍秆嚼嚼。那份清凉,那份甘甜,那份舒心惬意,犹如八戒吃人参果,妙不可言。
蜀黍秆,是孩子的蜀黍秆,是老人的蜀黍秆。所以,每年麦收后,家乡的人们,便迫不及待地在麦茬地里点种蜀黍。栽种护理蜀黍并不麻烦,只要土壤湿度合适,一棵棵嫩绿的蜀黍小苗很快就会从土里钻出来。出来后,如果雨水充足,长势就更是迅猛,几日不见,再见就窜高一节。仲夏里,站在田间土埂,叉手一望:挺直的蜀黍秆们如列兵阵——威武,严整,你会情不自禁的表现出沙场点兵的豪迈。初秋到来,蜀黍棒披的绿发渐渐变红,虽然没有了绿世界的情韵,虽然一片黄在风中微带寒意,但是,它却带来了人们的喜悦,带给了人们甜蜜。——那一望无际的蜀黍地啊,一下子神话般化成迷人的甘蔗林。
黍秆随处是。脸触的是,脚碰的是,手握的是,坡上是,坡下是,可谓触目处皆是蜀黍秆,神游时尽为甘蔗林。但是,唾手可得的心向之物,并非每根都如意甘甜。如果没眼力,满嘴嚼的就不是甜而是淡,不是惬意而是一脸的懊恼无奈。蜀黍秆,要挑秆子不粗根部发红的。小时候,我和几个哥儿伙伴常吃蜀黍秆。先自地表处折断蜀黍秆,然后,把蜀黍秆老根那头塞进嘴里,咬破一试,甘甜,接下再嘴咬手配合,去皮享用。那时,吃蜀黍秆最有兴味的还是“集体”食用。“猎获”甜黍秆的小伙伴们,在树荫下站成一团,一边大嚼朵颐,一边不时品评各人高下,那乐趣、那快意绝不亚于今天美滋滋地喝可口可乐。
到了蜀黍收获季节,那时,人们就把蜀黍秆砍下来,大车小车,趁湿运回家。那年月,蜀黍秆用途很广,扎菜园篱笆墙,搭棚盖,围厕所,做燃柴……于是,运回家的蜀黍秆,又使街头巷尾宽敞的地方多出一个个“黍杆垛”。“黍杆垛”,有时又像寺庙里的塔林。每年这时,孩子们可高兴了,尤其是男孩子。这里成了他们演武艺玩打仗的场所,这里是他们行兵布阵称孤道寡的世界。一大帮孩子,手舞蜀黍刀剑”,大呼小叫,气喘吁吁,激烈搏杀械斗,激动不已,兴奋不已。文静的女孩们呢,也有她们的玩法。或在蜀黍秆堆后“捉猫猫”,或在玉米秆堆前“过家家”。这群孩子们,玩得累了,就顺势一躺,天作房地当床歇气休息;玩得渴了,便随手抽取一根新鲜点的蜀黍秆,剥掉叶子,狠嚼解渴。然而,玩得是有趣,玩得是快乐,但是如果遇到小气鬼蜀黍秆堆主人,可就非常难受,也大煞此时风景。他们总是嫌我们。怪我们弄垮了蜀黍秆堆,喝骂我们弄乱了蜀黍秆。他们不仅绷着脸训斥,甚至还跺着脚赶我们走。多年以后,每当想起这些,心中还会涌上那诉说不尽的甜甜酸酸的乡情童趣。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犹如生长在肥沃土地上的玉米,节节攀升。现在家乡一年四季都有甘蔗销售,老家已很少有人再吃蜀黍秆了,孩子们更不吃这东西。
今天,老家也没有人再用蜀黍秆搭棚盖围院墙,映入眼帘的是家家红砖绿瓦富丽堂皇的高大门楼。
今天,更没有人再用蜀黍秆做柴火烧水做饭——所有人家,厨具全是液化气灶、接煤炉、沼气灶等等。
紫红晶亮的蜀黍秆,光泽映人的蜀黍秆,甘甜爽口的蜀黍秆,对我充满无限诱惑,蜀黍杆成了我金色童年的一部分,真想再吃那童年时候甜美的“甘蔗”! 《山石寺各2008年北京》
那种哑巴杆好吃,甜的多 好棒的文章,看了楼主写的,让俺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只是美好的回忆罢了 长大以后就再了没吃过了. 小时候甜甜的回忆! 山石寺各是个爱怀旧的人!文章勾起我许多童年的回忆,等有时间,也得写一下!
好文章! 既然是好文章,老怪再次顶起来,让大家瞧瞧 回忆起童年的时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