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达风速车友会8月15日孟津魏坡骑行公告
本帖最后由 美利达偃师专卖 于 2009-8-12 07:00 编辑[美利达风速车友会8月15日孟津魏坡骑行公告
(河洛文明感悟行之二十一)
活动日期:2009年8月15日
活动路线:偃师--平乐牡丹画村--南石山(唐三彩仿古村)---魏坡古民居--魏孝文帝陵--偃师
活动目的:骑出健康快乐!感悟河洛文明!
出行方式:自行车骑行(约90公里)
集合地点及时间:8月15日(周六)早6:30在美利达偃师专卖店前集合,6:40出发。
报名方式:电话(联系电话:67730663)或跟贴报名。
难度等级: ★★
强度等级: ★★
冒险指数: ★★
风景指数: ★★★
趣味程度: ★★★★★
注意事项:
1、出发前请提前了解孟津沿线景物。
2、自带身份证件,雨衣,衣服(注意早晚保暖),手机,照明设备,速效伤风感冒胶囊、氟哌酸胶囊、创可贴等常用药品,头盔,手套,风镜,束裤带。
3、途中如有费用实行AA制。
4、车辆类型:公路、山地车均可(普通车辆禁行!)。
5、如遇大风或阴雨天气,活动取消。
6、本次活动有一定的强度,参加者要具有良好的体力和团队精神。骑行时要听从领队指挥,遵守交通规则。
7、各位队员自行购买个人人身保险。
9. 本次活动自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下大雾刮风4级以上雨雪天气自动放弃,参加活动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个人因素导致的意外事故及刑事责任,自己负责。
10.从安全角度考虑,参加队员须服从领队的安排,不能擅离队伍,队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保障活动顺利和快乐的根本。
11.爬坡和冲坡具有一定危险性,为安全起见,报名时应强调纪律:遵守秩序,听从领队人员指挥,
12.拒绝没有团队精神,没有组织纪律性的人参加
13.请自行购买相关保险,组织方不担负任何意外事故的相关责任.
14.请每人随身准备一些午休用具,做好午间休息
15.因骑行当中消耗体力较大,所以务必请大家在骑行过程中备一些高热量的小食物和水以达到及时补充能量的作用
16 .垃圾-请所有新老驴有遵守我们的规则,撤离营地时整理干净,爱护环境。保护名胜古迹,热爱自然。
17.时间-请新老驴友遵守集合时间,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到整个大家,所以务必请大家提前到达
18.有心脏病、高血压、脑血栓、神经病等容易突发疾病的人员,严禁参加活动,由此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组织方概不负责。
19、【免责条款】
本活动为非盈利性质的自助游活动并有一定的危险性,参加者须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如系18岁以下人员参加需有家长陪同),本活动为自发、自愿的活动,性质为约伴同行,组织方自己承担同等A费,不存在任何正式非正式的合同关系,途中出现的任何意外与组织方无关;活动中如发生意外事故,组织者可依人道主义精神组织救援或改变行程,但不承担任何法律和经济责任。凡报名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报名参加者和被代报名参加者如遭受人身损害,组织方不承担任何责任,特此声明。活动开始后,本声明将自动生效并表明您接受本声明。 1# 美利达偃师专卖
传奇的南石山村
北邙山上这些高大墓冢就是埋藏那些年代久远唐三彩的地方。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在勘探陇海铁路路基时,意外发现了许多姿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釉陶随葬器。著名古器物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对其进行考证后,认定它是唐代的陪葬品,始于初唐,盛于中唐,衰于两宋,烧于洛州河治一带(今日的黄河和洛河一带),因以黄、绿、红为主釉色,故称为唐三彩,其价值当时就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的重视,身价倍增。今天一匹35厘米高的盗挖出的唐三彩黑市上可卖到40多万元人民币。
唐三彩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唐三彩早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是人们很难将一些古建筑上使用的琉璃瓦装饰和墓中的唐三彩联系起来。在它出土之前中国的历代史书籍中从未有过记载,清代以前的盗墓者只知道盗取墓中的金银玉器,而这些作为陪葬的陶器则被丢弃墓中。自从唐三彩名扬四海后,北邙山也就被历代盗墓者挖得千疮百孔,今天所能看到的墓冢已是十墓九空。
从洛阳市区乘车北上约七、八公里便可到达北邙山上的南石山村。那里制作唐三彩隆隆的球磨机声和一座座窑炉令人有身处异世的别样感觉。
地处邙山腹地,四周被千亩粮田包围,南石山村历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清末以来,这里就有制作仿古唐三彩的传统。《孟津县志》载:“在1920年前后南石山村有7位高姓民间艺人,以修复损坏的出土唐三彩为生,后来陶塑艺人高良田在自己多年修复古唐三彩的技艺上,首次复制唐三彩获得成功,成为高姓的家传秘技,当时用小窑烧制唐三彩也仅流传于高姓家族之间。”
1956年,县里成立了仿古合作社,在高姓艺人和其他的16位艺人被聘为技术员后,村中绝大多数人都学会了此技艺。改革开放以后,鼓励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政策更激发了当地人的积极性,高潮时,这里的200来户几乎家家都生产唐三彩,既有统一建的大厂,也有每家每户的小作坊。有制作现代工艺饰品的,也有用传统工艺制作高仿真唐三彩的,还有什么卖钱就做什么的杂作坊。制作三彩给村民带来了十分丰厚的利润,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是几层小楼,不少村民还有了自己的面包车或小汽车。在这里生产唐三彩,投资5000元就可上马。投资少,利润高,因此,洛阳市周边个体作坊最多时达到千余家。激烈的竞争使唐三彩价格一降再降,差价甚至达到十倍、百倍。 几个景点都有很浓的文化气息,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啊 我除了车和人和时间什么都没有
能报名嘛?? 4# 落之难
可以 5# 美利达偃师专卖 6# 美利达偃师专卖
北魏孝文帝长陵
《魏书》记载:魏孝文帝“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死葬长陵。长陵的方位以往不清楚。1946年文昭皇太后墓志在洛阳市北郊官庄东一座小冢内出土,墓志称:“拊高祖长陵之右。”恰好在小冢东南不远处有一大冢,高约35米,直径约60米,小冢正是在大冢之右。这亦与《魏书"己载的“后先葬城西长陵东南”,后“迁灵榇于长陵兆西北六十步”相合。由此可证大冢是孝文帝长陵。
北魏的汉化运动主要倡导实施者为孝文帝,他登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在统一的北方大胆的实行汉化运动,其主要的内容有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六方面进行汉化改革。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再次是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主要措施有:
易服装。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北魏掌衡武士》和《北魏文官俑》两幅图片,让学生对比指出鲜卑族服装款式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有何意义?使学生从鲜卑族服装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进而形成对孝文帝“易服装”改革措施有力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和发展意义的理性认识。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汉姓。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汉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改革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进而认识“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孝文帝在上述汉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刑法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斩刑之前的男女皆除衣裸体之法,北魏刑律制订上承汉晋,并且由国君亲自制定律令,据《魏书.李冲传》所载:“及义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也由此可见孝文帝重视礼法制度的程度,呕心沥血,潜心汉化用力之勤也。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好活动 好活动! 支持! 好活动 本线路文化气息很浓,是个骑行+了解本土文化的好路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