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12 07: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1# 美利达偃师专卖
传奇的南石山村
北邙山上这些高大墓冢就是埋藏那些年代久远唐三彩的地方。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在勘探陇海铁路路基时,意外发现了许多姿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釉陶随葬器。著名古器物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对其进行考证后,认定它是唐代的陪葬品,始于初唐,盛于中唐,衰于两宋,烧于洛州河治一带(今日的黄河和洛河一带),因以黄、绿、红为主釉色,故称为唐三彩,其价值当时就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的重视,身价倍增。今天一匹35厘米高的盗挖出的唐三彩黑市上可卖到40多万元人民币。
唐三彩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唐三彩早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是人们很难将一些古建筑上使用的琉璃瓦装饰和墓中的唐三彩联系起来。在它出土之前中国的历代史书籍中从未有过记载,清代以前的盗墓者只知道盗取墓中的金银玉器,而这些作为陪葬的陶器则被丢弃墓中。自从唐三彩名扬四海后,北邙山也就被历代盗墓者挖得千疮百孔,今天所能看到的墓冢已是十墓九空。
从洛阳市区乘车北上约七、八公里便可到达北邙山上的南石山村。那里制作唐三彩隆隆的球磨机声和一座座窑炉令人有身处异世的别样感觉。
地处邙山腹地,四周被千亩粮田包围,南石山村历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清末以来,这里就有制作仿古唐三彩的传统。《孟津县志》载:“在1920年前后南石山村有7位高姓民间艺人,以修复损坏的出土唐三彩为生,后来陶塑艺人高良田在自己多年修复古唐三彩的技艺上,首次复制唐三彩获得成功,成为高姓的家传秘技,当时用小窑烧制唐三彩也仅流传于高姓家族之间。”
1956年,县里成立了仿古合作社,在高姓艺人和其他的16位艺人被聘为技术员后,村中绝大多数人都学会了此技艺。改革开放以后,鼓励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政策更激发了当地人的积极性,高潮时,这里的200来户几乎家家都生产唐三彩,既有统一建的大厂,也有每家每户的小作坊。有制作现代工艺饰品的,也有用传统工艺制作高仿真唐三彩的,还有什么卖钱就做什么的杂作坊。制作三彩给村民带来了十分丰厚的利润,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是几层小楼,不少村民还有了自己的面包车或小汽车。在这里生产唐三彩,投资5000元就可上马。投资少,利润高,因此,洛阳市周边个体作坊最多时达到千余家。激烈的竞争使唐三彩价格一降再降,差价甚至达到十倍、百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