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41|回复: 4

我看到的话:活着比死还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0 09: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后的志愿者

人物介绍:
志愿者邹芳伟,五月中旬只身来到四川“帮忙”,5月21日**北川,救援、防疫、掩埋、支教;七月份撤出,辗转映秀,落脚成都,最后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地震康复中心参与伤员理疗至今。在先后投靠的多个民间志愿者团体中,他是为数不多坚持到最后的人。

地震之前,当他还是一名在校生的时候,也许会这样介绍自己:男,生于1981,籍贯湖北十堰,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法律系,身高180CM,模样尚佳,喜欢唱歌表演,曾担任校广播站担任英文文艺主播;篮球队组织后卫,喜欢乔丹和杰克逊……对了,还是一名文学青年加热血青年。崇尚坚持,喜欢许三多。

内容提要:

震后的北川,夏天依然自顾自地绽放,草木葱翠,全然不顾山川疮痍。在一些艳阳高照的天气,看见那些孩子在阳光下面一点点地恢复成长,“感觉美好得让人想哭。”那段支教的时光给了他巨大的慰籍,也成了他全部力量的源泉。他说,自己有三个故乡,一个是湖北十堰,生长于斯;一个是西安,学成于斯;第三个就是北川,他在那里完成了“废墟上的成人礼”。[参与发言]

  


传举  成都报道
网络编辑


【手记:邹芳伟的选择 】
在巨大的生存困境和生死考验面前,选择需要勇气。而长期的坚持,更需要一种强大力量支撑。和邹芳伟聊天,我一直想搞清楚这种背后的力量,或者说动机是什么?

我太怕把他写成一个普通的好人好事了。总有什么特殊人生经历或者坚定的价值观,让他的选择显得逻辑分明,最起码看起来比较自然。可是很遗憾,我没有在邹芳伟那里找到一点点慷慨激昂的东西。甚至,我也没有觉得我们有什么不一样。详细>>


  
  


截肢者
“他们可能会很忧伤,但是你看不到他们掉眼泪。”邹芳伟说,“我帮助他们,但我从他们那里学到更多。”他也有过离开的念头,但迎接他的是一种强烈的不安。进退两难。现在,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一直守下去,直到他们都进退自如,不再需要帮助。“其实你们都还有属于自己的腿和手,只不过它隐形了,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它。” 邹芳伟指给我看墙上的这句话。  

在北川


北川已经没了眼泪,又或许是早已哭干了。邹芳伟记得的唯一一次嚎嚎大哭的情景,是一天晚上。志愿者们决定为一个同伴庆祝生日,他们想办法组织了一个小party,特意安排在十二点以后。没想到还是走漏风声,把孩子们都引来了。于是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家长们也闻声而来,围成一圈看。看着看着,有人开始哭,家长们哭,所有人都哭了。










123456 暂停播放  

   
邹芳伟

12月24日,我们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地震康复中心门口见面。


邹芳伟的身份证明

作为一个单独自发**北川的志愿者,邹芳伟一度没有组织投靠,也没有文件证明。


一张饭票

在北川救灾过程中捡到的一张北川中学的饭票。邹芳伟打算一直珍藏。


北川支教

那段支教的时光给了他巨大的慰籍,成了他全部力量的源泉。”  


逃跑的轮椅

当发现我手中悄然举起相机,它迅速调转方向,慌忙拐进了病房,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挥手告别

采访结束,一位伤员送我到门口。

  


截肢者


“其实你们都还有属于自己的腿和手,只不过它隐形了,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它。”


轮椅,轮椅,轮椅,轮椅,轮椅。


12月24日上午,**那栋陈旧、阴暗的三层楼房,我一连看到了五个轮椅。


一个轮椅正试图接近治疗室的大门,医生适时把门打开,很快就关上了;一个轮椅正往大门的方向移动,只要克服一小段斜坡,它就可以分享到院子里那片发白的阳光;第三个轮椅属于一个孩子,当发现我手中悄然举起相机,它迅速调转方向,慌忙拐进了病房,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剩下两个,安静地呆在长长的走廊里。


这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地震康复中心。邹芳伟从二楼匆忙地跑下来,伸出粗糙、通红的双手,上面还有个小伤口,非要帮我提包。伤员怎么被安置到这么旧的楼啊,他抱歉地笑笑,表示自己无法回答。


我们在楼道里走,他跟遇到的每个打招呼,病人、家属、医生、护士。每个人都认识他。他在这里呆了五个月了。如今是这里唯一的志愿者。


每间房都住着伤员,6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个,18岁以下的孩子40到50个,加上其他年龄段的一共200多人,因为不断流动,没有确数。如果不按年龄划分,他们中有截肢、瘫痪、骨折、神经受损,还有几例痴呆。截肢的最多。


邹芳伟说,曾经,在地震救援现场需要医生的理由往往就是——截肢。清晨洗漱或中午饭时分,走廊里轮椅像大街上的车辆一样拥挤,都靠右行驶。作为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小伙子,邹芳伟每日穿梭在他们中间,生活的主旋律是药片、消毒水、开水壶、康复器械,以及便盆。整个二楼都是他的责任区,他是“见事管”。


如果没有意外,他的一天会这样度过:早晨6点起床,协助伤员起床,帮忙打开水给他们洗漱,一些人还需要用热水泡脚。不是每个病人的家属都在身边,每天需要帮助的大概是20到30人,这一堆事忙完也就8、9点钟了;一部分人需要到一楼接受治疗,得下楼梯,连背带抱的;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翻身、按摩,需要换药,需要做特殊检查,危重伤员需要重点看护,心情不好的需要及时开导,这些事加起来,能让他和所有护士、家属忙一上午。


12点,开饭了,帮忙打饭,每个人都有一份免费的伙食,质量当然比较一般,经济状况比较好的伤员可以自己掏钱再打一份肉菜,或者跟人合伙买一锅汤什么的。如果错过饭点或者没了免费饭,邹芳伟只有吃方便面、火腿肠。他太熟悉这两样东西的味道了,在灾区条件稍好的时候,天天吃。24日中午,我们一起吃饭,在外面餐馆点了四个菜,他端着碗感慨,到四川后第三次吃这么丰盛。前两次,一次是庆祝志愿团队成立,一次是送别一批志愿者。


下午要忙活的跟上午没有多大区别。不过有一些病人需要到院子里转转,还有人需要打扫个人卫生。这些都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


一天当中最放松的时刻是终于躺到了床上,一般已是夜里12点。不过以前晚上经常遇到突发情况需要起来,现在好多了,“基本能安稳地睡到天亮”,7、8月份的时候,他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


而且晚上很冷。十二月天他还盖那床当初从家里带出来的被子,如今已经折腾得不像样。不过,寒冷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得睡在走廊上,一个折叠铁架床,来去都是穿堂风。因为床位紧缺,另外也是出于工作需要——睡楼道上更方便听每个房间的情况。


楼里的伤员们都喜欢他,说他真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不幸的遭遇让伤员们各怀心事,情绪时高时低,很多人对那些来去匆匆、拈轻怕重的志愿者颇有微词,他们见得多了。


“这个小伙子很实在。”一位老人说,“他怎么就不走呢?”


我提议给她拍照,老人连连摆手,身上围着一圈塑料布,有人正准备为她洗头。


“老太太爱美,”邹芳伟说,“等她洗完了拍。”


国庆节,他陪伤员们到天府广场看升旗,红旗高高飘扬,鲜红夺目,突然感动,想哭。在北川的时候,经常看到国旗。


当初,“只知道灾区很惨,就想跑去帮帮忙。”如今,七个月过去了。


那天,他决定写一本小说,把自己的真实经历都写下来。“好好写吧!”伤员们鼓励他。“把我们也写进去。”一个伤员乐呵呵地。


“他们可能会很忧伤,但是你看不到他们掉眼泪。”邹芳伟说,“我帮助他们,但我从他们那里学到更多。”


也有过离开的念头,但迎接他的是一种强烈的不安。进退两难。现在,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一直守下去,直到他们都进退自如,不再需要帮助。


“其实你们都还有属于自己的腿和手,只不过它隐形了,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它。”

邹芳伟指给我看墙上的这句话。


在北川


震后的北川,夏天依然自顾自地绽放,草木葱翠,全然不顾山川疮痍。也有艳阳高照天气,在明亮的阳光下面,看见那些孩子一点点地恢复成长,“日子美好得让人想哭。”


他开始写小说了,先用笔在纸张打草稿。一有时间,就跑去医院附近的网吧写,这样来回折腾,进展缓慢。


网吧里有一款叫做“战地”的游戏。游戏中那种模拟战争的紧张感,让他的思绪一次次回到北川。想起自己如何从昆明到成都,如何从成都到绵阳,如何混过关卡**北川;想起如何在余震中绝望,如何在深山中迷路,直到遇见当地人绝处逢生,然后发现自己也成了灾民。


当他费尽周折,历尽危险,终于在一股浓得让人作呕的**味中**北川县城时,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先救人。“但是,我在废墟上扒出的第一个人,不是活人,是死人,而且还是没有头的那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系列他不能预料的事情发生了,他没想到会遇到特种部队,并和他们并肩战斗,更没想到会亲眼看到余震来临时,三个穿迷彩服的人被倒塌的楼房活埋的情景。邹芳伟在后来的小说中写道:“假如有上帝的话,我分明听到他站在我身边说,欢迎来到地狱边缘。”


“没有枪炮,没有硝烟,然而上帝却用地震为枪炮,用巨大山石滚落带来的烟尘为硝烟,在那个可怜的县城里制造了一场战争。”他写道,“生又何难,死又何妨。那时的北川,是个活下来比死还困难的多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救人已经无望,更多的工作是消毒防疫、医疗救护、义务献血、物资配送、心理调适。县城被封之前,他在城里待了四天。封城之后,志愿者们被转移出来,绝大部分人离开了。他决定转移到一个帐篷学校支教。那个帐篷学校就在北川县城外的任家坪收费站附近,离伤亡惨重的北川中学只有几十米远。这一呆就是两个多月,直到7月底。


虽然在北川的所有经历都刻骨铭心,但真正让他忍不住回想又是唯一愿意回想的,就是这两个月的支教生活。在颠沛流离的北川,一顶帐篷是安全感和温暖的重要保证,无家可归的孩子们被临时集中起来,努力延续震前的学习生活。但是学习书本知识已经不再重要了,他们先要学会不再发呆或者流泪,学会重新开口说话,学会像往常一样耍调皮、唱歌和跳舞。


教书本来是邹芳伟的强项,早在大学期间他就有做老师的经历,但他不知道要当好一群身心俱弱的孩子的老师,是多么艰难。每天都有巨大的挫折感,也有巨大的感动撞击着他的心灵。“有的孩子,在你面前嘻嘻哈哈,看起来跟没事儿一样,但你翻看他的日记本,那些字句能让你心碎。”


有一天,帐篷里多了一个孩子,4、5岁的样子,全身大面积烧伤,身体十分虚弱,家长把他送来,寄望于他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可是其他孩子都不理他,因为这个孩子从来不说话。而且是之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一直拒绝开口。他心痛,然后是绝望,最后寻求支持,转移治疗。


北川已经没了眼泪,又或许是早已哭干了。邹芳伟记得的唯一一次嚎嚎大哭的情景,是一天晚上。志愿者们决定为一个同伴庆祝生日,他们想办法组织了一个小party,特意安排在十二点以后。没想到还是走漏风声,把孩子们都引来了。于是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家长们也闻声而来,围成一圈看。看着看着,有人开始哭,家长们哭,所有人都哭了。


“太苦了,我们苦中作乐。我们为看到希望而哭。”每当就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邹芳伟就想起那个哭成一片的夜晚。


震后的北川,夏天依然自顾自地绽放,草木一片葱翠,全然不顾山川疮痍。也有艳阳高照天气,在明亮的阳光下面,看见那些孩子一点点地恢复成长,“日子美好得让人想哭。”那段帐篷学校支教的时光,给了邹芳伟巨大的慰籍,也成了他全部力量的源泉。


“所有的记忆到最后都带上了阳光的色彩。”他的小说因此取名《战地阳光》,笔名麦田阿多。意取《麦田守望者》之“麦田”。


邹芳伟说,自己有三个故乡,一个是湖北十堰,生长于斯;一个是西安,学成于斯;第三个就是北川,因为他在那里完成了“废墟上的成人礼”。


找工作


“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望友珍重。”


邹芳伟说,如果没有地震,自己现在说不定还在昆明过着悠哉游哉的日子。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一边准备考研,有空就写小说。


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因为姐姐在昆明做公务员,父母从湖北到昆明养老,邹芳伟也来到了昆明。“在水蓝水蓝的空下,在操着风味独特的云南方言的人群中间,过着一种悠闲的生活。每天下班后去上网或打球,品尝云南美食,就算是和家里人吵架也似乎带着悠闲的味道。”


生活太平淡了,有时候,他需要借助一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争片,以完成一个年轻人对某种不安分的想象。直到5月12日那天,他隐隐听到“四川发生地震……党中央动员……军队正在集结中……”他跑到电视机跟前,看到地震救援的画面,发现“战场从天而降了。”


地震完全改变了他这一年的生活轨迹,他的想法也因为“志愿者”这三个字而改变了很多。“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到灾区前线?我为什么在前线一呆就是四个月?我在前线到底经历了什么?”在小说中,他自问自答。梳理自己。


邹芳伟把自己在云南的经历进行了“五分虚构”,在四川的经历则照实写。小说的主人公被设计成一个敏感、冲动、单纯的大学生,刚刚结束一份“短暂而激烈”的爱情,失意中毅然决定赴四川灾区,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人年轻人”。他想表现灾难中人和人关系的变化,以及一个人心灵上的巨大成长。


在所有的成长故事中,邹芳伟最喜欢的是《士兵突击》,崇拜的人是许三多。一个采访过他的女记者,就说他行事带着几分许的“傻劲儿”。事实上,这个身高180CM的年轻人可不傻,他在西安交通大学念法律的时候,喜欢唱歌表演,曾担任校广播站担任英文文艺主播;篮球队组织后卫,喜欢乔丹和杰克逊……


校园生活早已远去。这个冬天,邹芳伟需要在成都找一份工作,以免让自己活得过于艰难。 就业形势严峻,他没有期望太高,“不过干什么我都不会轻易放弃的”。


我们一起走在成都清冷的大街上,邹芳伟给我看一个朋友发过来的短信,前半段是一个慷慨激昂的排比,后半段邹芳伟最为欣赏: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望友珍重。


他看上去笑呵呵的,一副甘之如饴的样子。
发表于 2008-12-30 09: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看到这个我就想哭
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不去呢
我回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08-12-30 17:13:14
转载怪长。
志愿者需要坚持,并不容易;我们不缺乏一时热情者,而心态和持久性未必。只有较多参加了志愿者活动,才有真切的感受,才能理出有效的思路。
                一位连续几十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12-30 20: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我在问我自己为什没有自己置身前往  而是去了《大理州》红十字会报名等待他们的通知那
  至今没有接到通知 :真遗憾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5-3 06:01 , Processed in 0.0456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