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28|回复: 2

偃师名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2 11: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甫墓
杜甫墓座落在偃师市前后杜楼村之间,为青砖砌筑的八角形墓葬。墓前竖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碑一通,正中楷书“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13个大字,系清代偃师知县汤毓倬所立。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楼村是杜氏祖茔所在地,在此葬有他的先祖晋当阳候、著名将领、文学家杜预,曾祖杜依艺,祖父杜审言,叔父杜并。
  为了尽孝,也为了在先人墓前刻苦攻读,青年时期的杜甫移居杜楼村,在杜预墓旁建“土娄”(即土屋),并生活多年。公元770年,杜甫病死,终年59岁,由于他一生最仰慕先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所以遗命葬于杜预墓侧。死后,其子宗武无力运柩归葬,权厝于湖南平江小田,40年后,其孙嗣业将其遗骨迁葬于此。并恳请元稹为祖父写了一篇墓志文

                                                   唐恭陵
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山川如画,景色宜人。该陵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冢为覆斗形,长163米,宽147米,高50米。整个陵墓布局极为严整。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高6.1,宽1.95,厚约0.4,文33行,每行82~89字。陵园东北角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称“娘娘冢”,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遗址原有神墙围护,四面神墙的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南神门宽30米,门阙外10米有立狮一对、石人三对,飞马、华表各一对,其余三神门外分别为一对座狮。恭陵石刻,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唐高宗撰写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有关部门已在陵区建设了“唐恭陵展览中心”供游人参观,目前正在着手实施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不久的将来,此处将成为偃师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西南约9公里的

翟镇镇二里头村西南,属国家级保护单位。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徐旭生先

生在踏察“夏墟”时发现了该遗址。

  经30多年的勘探、发掘,已证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座落在伊洛交汇处附近,夏王朝中心地域内的大型都邑遗址,地下湮埋着许多夯土建筑遗存,已完整地揭露出2座宏伟的宫殿基址,发掘到大量中、小型房址、窖穴、水井、灰坑和数百座墓葬及规模很大的铸铜作坊等手工业遗址。出土陶器仅完整或复原器已达3000余件。从陶器的组合、胎质、形制、纹饰来看,都呈现出明显的自身特点。更值得重视的是出土了青铜武器、工具、牌饰和一批我国最早的青铜容器。凡此,都展示出二里头遗址恢宏的王都气势和独特的文化面貌。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寻阝。
发表于 2007-10-22 11: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杜甫墓 学校以前集体去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2 13: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偃师类古董还老好看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5-16 04:20 , Processed in 0.0290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