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12|回复: 2

聚焦信阳民歌村 山村古韵颂风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4 23: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聚焦信阳民歌村  山村古韵颂风雅  
            
“一条手巾绒线飘,绣条手巾郎系腰,千针万线绣成了,风吹手巾两面飘;二条手巾二根纱,我劝我郎出外莫玩耍,你要玩耍奴也不怕,十字路上结怨家。”12月18日,《广播歌选》“走进信阳,品读豫南民歌”报道组,走进被誉为“信阳民歌第一村”的新县八里畈镇南充村。
南冲村位于八里畈镇东北部,北与光山县白雀镇、凉亭乡毗邻,该村共有603户,2019人。赛山寨也叫唐宋山,位于南冲村境内,山上有座元相寺,唐朝时兴建,相传元朝未年,宰相陈元成辞官返乡,在赛山掘井修城,率多人于此避乱,重修元相寺,明成祖年间巾帼英雄马千金在此安营扎寨,驻兵、修筑了万马饮水池,修建了城墙,七口井和上百块石碑。 “赛山樵唱”源渊源于唐朝,为光州八景之一(县志有记载),从那时起延续到现在。南冲村民歌歌手发展到上千人,在南冲村会唱80首以上民歌艺人达到200多人,全村60%以上的村民都会唱上2-3首民歌,现保存民歌100余首。这些民歌的曲调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
“南充村有着独特的民歌环境。一方面,风光秀丽的环境培养了群众乐观的心境和对于生活的独特表达方式,使得人们在劳动之余禁不住引吭高歌。另一方面,相对闭塞的环境无疑对保存民歌起了巨大的作用。南充村民歌村目前已经形成新县茶乡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现在南充村公路交通已很方便,有人担心传统的民歌活动可能会像许多地方一样,从此退出南充村人的生活。但村民们却很自信,他们说电视机不能背在身上上坡下畈,而且里面都是那些大明星唱,没有我们自己唱民歌过瘾。”八里畈镇刘海霞镇长介绍说。
“南充村的民歌与村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歌声伴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村民们把民歌当做交往的一种方式,只要是日常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在歌声中都能找到。2008年,我村的付保秀、雷全枝、张桂荣、刘光梅四人组合参加信阳市民歌大赛,他们演唱的《青枝柳叶》、《十送客人》荣获全市“锦绣茶乡”民歌大赛二等奖。”南充村党支部书记李宝坤自豪地给记者谈论南充村的民歌情况。
在南充村采访期间,这里的群众都是落落大方的,不管你遇见谁,只要你想听她们的唱歌,他们都会旁若无人的为你唱起来。我们曾遇见一位这样的老妈妈,她头发已经花白,很健谈。站在小路旁,她就为我们唱了起来,大家围在她身边,静静地听着,听着,那么入神。
来到村中“文化大院”,记者问民歌演唱者雷全枝为什么这么喜欢唱歌,她说:“大伙在田间地头干活时,自己编些词自己唱,这样找乐可以减轻疲劳。心情高兴了,干起活来也轻松。”
这个喜怒哀乐皆成歌的传奇村子,藏在大山深处。我们用了四个多小时才终见它的庐山真面貌。南充村的民歌内容也包罗万象,十分丰富。大到神话历史,从盘古开天到历朝历代历史延续,每个朝代的重大事件以及传说在南充村民歌中都有体现;小到劝善、对骂、谜语和情歌,世相百态、嬉笑怒骂都能融入南充村民歌。唱民歌是南充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祖祖辈辈都在传唱着。唱民歌已经成为这里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中人们欢庆,娱乐的一种方式。
“我郎真顽强,血气正方刚,参加红军真雄壮呀,实是好儿郎;此次报红军,夫妻两分离,叫一声我郎听分明,妹有话叮咛;我郎年纪轻,革命要认真,莫学贪生怕死人,勇敢向前进。”南充村的民歌演唱家为我们一展歌喉,唱出的歌高亢有力,很有味道,大家兴致勃勃地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回信阳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今流行歌曲如潮水般奔涌的时代,许多地方的民歌因濒临消失而不得不去抢救传承,南充村的民歌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从与信阳广播电台吴主任的交谈中,得知,南充村过春节时,要放声吼歌来“闹新春”;新房子上梁和搬进新房时,要“动响器”(敲锣打鼓)唱歌来“暖梁”和“暖房”;结婚过喜事,要唱一些情歌来“闹房”……总之,南充村人的生活悲喜和男女情思,都熔化在民歌中表现出来,构成了这里的一种特殊的原生态民歌文化。
2009年2月,八里畈镇因民歌被省文化厅首批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村古韵颂风雅,青山绿水好民俗”这里的男女老少乐此不倦代代传承民歌,他们从不思虑这些民歌对山外的人意味着什么,任凭沧海桑田,蔚成歌风,唱民歌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是南充村人彼此交心的“第二语言”。

发表于 2010-1-24 23: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民间音乐的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4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信阳的啊
我们河南的土生土长的音乐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5-5 10:07 , Processed in 0.9911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