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52|回复: 6

掀开《沂蒙山小调》的盖头给你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6 16: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掀开《沂蒙山小调》的盖头给你看
                                  文   赵乐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响了八百里的秀美沂蒙,风靡齐鲁大地,飞遍了大江南北。这首优美动听的小调何人何时何地而作呢?唱者知之甚少,只道是山东民歌填了新词。
近日,《广播歌选》采访组到临沂采风,探其究竟。
其实沂蒙山小调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这首耳熟能详的《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曲调在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就已经传唱了。据考证,沂蒙山小调起源于沂蒙山区本地的花鼓调,而花鼓调在明末清初就已存在,有史料证明至少在清朝中叶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也就是说,《沂蒙山小调》曲是老花鼓调的曲,词是新填的。
  据沂蒙民间音乐研究会会长、临沂艺术学校高级讲师赵桂秋介绍,1984年她在苍山曾经采访到一位老艺人,名叫谭清元。谭清元打着花鼓唱了几十首民歌,其中有一首花鼓调名叫《王禅修仙在云蒙山》,歌词是:“太阳出来红满天,抬头望见沂蒙山。沂蒙山上水帘洞,水帘洞里出神仙……”曲调和现在传唱的《沂蒙山小调》曲调基本相同。
  赵桂秋问:“这不就是《沂蒙山小调》吗?”
谭清元答:“《沂蒙山小调》就是花鼓调,它是把旧词改了,填上了抗战的词儿,曲儿还是过去的老曲儿。”
赵桂秋又问:“你唱的这个曲儿是自己编的吗?”
谭清元说:“不是我编的。我从小跟着俺父亲、两个哥哥和那些老人们学的。”根据老艺人的口述,这种曲调已经口口相传了好几辈子。
还有相同的证据。费县县委原宣传部副部长、文体局局长刘家训是费县民间音乐文化方面的专家,他和赵桂秋曾撰文《〈沂蒙山小调〉源于古老的沂蒙民歌》。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一次在集市上,刘家训遇到一个摆地摊唱曲儿的民间老艺人,唱了首花鼓调《王禅修仙在云蒙山》,曲调很像《沂蒙山小调》。刘家训觉得很好,就当场把曲子记了下来。后来他又找了这位居住在费县白石屋村的老人唱这个花鼓调,发现花鼓调的曲调和后来的《沂蒙山小调》曲调基本相同。而费县白石屋村,也是抗战时期的《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
   “这首《沂蒙山小调》的曲调无疑是从古代流传下来、有民间小调演化而来的,经李林同志整理加工而最后完成的,这是一个事实。我记得当年李林同志自己也说过,他是根据从河北、山东逃荒到关外
的流浪人所唱的小调经过他的加工而成的。歌词是他和阮若珊同志共同重新创作后填上的。”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胡荫波在《再话〈沂蒙山小调〉忆当年》一文中详细解读了歌曲创作的情况。
“由阮若珊作词、李林在山东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加工谱曲,创作了《反黄沙会》……”临沂市王滨老人为笔者提供了一份有阮若珊修改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碑文(草稿)。
山东省著名诗人苗得雨在其《〈沂蒙山小调〉的由来和曲调的原形》一文中,引用了《沂蒙山小调》编曲者李林的说法。李林说:“那支小调不是我在山东搜集的,而是我童年在沈阳老家时经常听山东逃荒来的人沿街讨饭唱的一支曲子。影影绰绰记得一点轮廓,我把它慢慢记下来再经过整理,就成为后来那支《沂蒙山小调》。唱词是我和阮若珊同志合作的,写成后由我们在台上向群众演唱。”旧社会山东特别是鲁南地区的老百姓闯关东的人很多,这些从山东到东北去卖唱的民间艺人所唱的民歌,都是从小在山东老家学唱的歌曲。
当然,也有人对赵桂秋、刘家训、苗得雨的观点提出异议。如若屏撰文《为〈沂蒙山小调〉辩》,认为它们之间毫无瓜葛,“《王禅修仙在云蒙山》与《沂蒙山小调》是两首各自独立的歌曲。”但若屏也承认它们“共同的源是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的曲调之根,育自山东民歌,这是无可非议的。”因此不管怎么说,《沂蒙山小调》是在山东民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歌曲。
临沂采风的首站就是要寻找《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汽车在环山公路上行进40多分钟,一个山环水抱的村落映入眼帘:清澈的溪水旁一块大石上赫然刻着几个大字“《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过石桥,拾阶而上,两块石碑矗立道旁,记录着沂蒙山小调的创作始末。
说起《沂蒙山小调》的创作,镜头可以追溯到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子山下的薛庄镇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是革命老区的堡垒村。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当时,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还利用当时反动道会门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首和下层会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在白石屋村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和阮若珊一个谱曲,一个填词。当时,歌词填了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歌曲的题目叫《反对黄沙会》。
反  对  黄  沙  会

1=A  3/4 4/4            李林 阮若珊填词
2  5  32|3  53  21|2――|2 5 2| 35  32  16| 1――   
人 家(那个)都  说  哎咳哎 沂蒙    山  好,
青 山(那个)绿  水  哎咳哎 多      好  看,
自 从(那个)起  了  哎咳哎 黄      沙  会,
牛 鼻(那个)一  吹  哎咳哎 嘟 嘟   的  响,
硬 说  俺那  肉  身子哎咳哎 能 挡   枪  炮,
装 神(那个)弄  鬼  哎咳哎 把      人  害,
八 路(那个)神  兵  哎咳哎 从      天  降,
沂 蒙 山的   人  民  哎咳哎 得      解  放,
1  3  23 |5  27  65|6――|1 2  76 53 |5――‖
沂 蒙(那个)山  上   哎咳哎 好   风 光。
风 吹(那个)草  低   哎咳哎 见  牛 羊。
家 家(那个)户  户   哎咳哎 遭  灾 殃。
强 人(那个)青  人   哎咳哎 上  山 岗。
谁 知道子弹  穿  过   哎咳哎 见  阎 王。
烧 香(那个)磕  头   哎咳哎 骗  钱 财。
要 把(那些)害人虫   哎咳哎 消  灭 光。
男 女(那个)老  少   哎咳哎 喜  洋 洋。
人们一直喜爱这个朗朗上口的曲调,不断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充实、完善。有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如揭露国民党顽军的“光吃军粮不打仗,一心一意要投降”;有揭露汉奸“勾结鬼子来‘扫荡’,奸淫烧杀丧天良”等,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
阮若珊的女儿阮丹妮在《〈沂蒙山小调〉版本演变概述》一文中写道:1953年秋,原山东军区文工团要去青岛、烟台巡回演出,拟在一个女声独唱节目里(独唱者王音旋)再加一首民歌。经过讨论研究,他们选中了那时仍挂留在人们口边,荡漾在人们心里的一首只有两段歌词却无歌名的“山东民歌”(即《反对黄沙会》的前两段歌词。——本文作者注)。但他们感到它的词意不够完整,必须进行适当加工整理,方能成为一首独唱艺术歌曲,于是便由该团的李锐云(乐队队长)执笔,与李广宗(副团长),王印泉(研究组组长)一起在原词原曲的基础上步韵续行,成就4段歌词。”
续写的两段歌词就是:“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这两段歌词和《沂蒙山小调》的前两段一直被传唱至今,它使《沂蒙山小调》更完整、更富有生命力,成为歌颂沂蒙山区好风光的新民歌。
沂 蒙 山 小 调
1=A  3/4  4/4                           
                                                                  
2  5  32|3  53  21|2――|2 5 2| 35  32  16| 1――|
人 人(那个)都  说   哎咳哎        沂 蒙 山  好
青 山(那个)绿  水   哎咳哎        多    好  看
高 梁(那个)红  来   哎咳哎        豆    花  香
咱 们  的    共产党   哎咳哎        领 导 的  好
                                                                  
1  3  23 |5  27  65|6――|1 2  76 53 | 5――‖
沂 蒙(那个) 山  上  哎咳哎 好 风  光
风 吹(那个) 草  地  哎咳哎 见 牛  羊
万 担(那个) 谷  子  哎咳哎 堆 满  仓
沂 蒙 山的    人  民  哎咳哎 喜 洋  洋
    《沂蒙山小调》的基本特征是标准的四句体民间小调,完全符合旋律进行的“起、承、转、合”的规律,四个乐句的落音2—1—6—5,属于宫调式。第四句的宫与宫的调式交替,是沂蒙花鼓类民歌常用的旋法,曲调一开始上行四度大跳和五声音阶下行级进的运用,使得旋律明朗、舒展、稳定、庄重、大度,豪放,是像北方建筑那样牢固,像沂蒙山一样的坚硬挺拔、像沂河水一样的舒展,是山东民歌的典型代表,很多优秀的歌曲和器乐曲都是根据《沂蒙山小调》改编创作。像舞剧《沂蒙颂》的音乐、吕剧《补天》的音乐、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畅想》、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等等。在今天它仍被作为沂蒙民间音乐的典型素材运用,创作出了许多沂蒙新民歌,赋予了时代新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沂蒙山小调》有两个版本。一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毛主席领导的好》,用4/4拍子记谱(张斌记谱);二是198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沂蒙山小调》,歌名叫《沂蒙山好风光》,用3/4拍子记谱。目前演唱者们都用这两个版本演唱。
1951年拍摄的《南征北战》,背景音乐首次出现了《沂蒙山小调》的曲调。
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1949年4月,陈曼鹤编辑,美乐图书出版公司印刷的《民歌集》,刊登有歌曲《沂蒙小调》。署为山东(民歌)。1976年4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战地新歌》第5期,歌名为《毛主席领导的好》(沂蒙山小调),署名“山东革命历史民歌”。197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建国50周年歌曲集》上,也有这首歌。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当年的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后任国家农业机械部原副部长袁成隆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白石屋村被正式确认为《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后,这里成了一个新的红色旅游景点,很多人慕名而来,村民们也干起了旅游产业。”薛庄镇的李镇长告诉笔者。
毋庸置疑,《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为临沂市和山东省的音乐形象代表。那无比优美的旋律内涵就是人民的艺术家在战争年代,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创作出来的艺术经典,既是临沂的、山东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发表于 2010-6-16 16: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追根刨底查出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17: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熟悉的旋律,优美的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17: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17: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俺家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17: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沂蒙山小调》唱起来可真是朗朗上口!好听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20: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5-4 12:43 , Processed in 0.0432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