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春之月 于 2011-3-5 08:14 编辑
散文创作管见录(三)
王炳全 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感情充沛,联想丰富。它通过对生活的某一片断、某一侧面集中描写,生发开去,倾吐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借以叩开读者的心扉,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因此,感情是否充沛,是散文成败的要素之一。散文中的这种情,往往是通过作者本人来抒发的,但这决不是作者的私情,而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感情。如方纪的散文《挥手之间》,把作者的感情和送行群众的感情融成一片,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革伞领袖的一片深情挚爱,读后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散文常常运用象征手法,象征必须靠联想来实现。联想主要是抓住具体形象和抽象思想之间相类似的特点,经过对具体形象的充分描绘后,水到渠成地点示象征意义。例如,有人对“信”的写法是:“一颗活泼的心,跳动在喜颤的掌中……”一句话,把死的、静的东西写活了,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从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从景物联想到人,联想到社会,从眼前联想到过去或将来,从平凡的事物联想到深刻的道理等。再具体一点说,由窗外的绿叶联想到创造历史的人民;由断线的风筝联想到学步的孩子;由河边的芦苇联想到水乡的母亲;由天上的月亮联想到情人的眼睛;由种子而联想到凝炼、含蓄;由棉花而联想到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形象离不开想象,只有想象才能使形象栩栩如生。 联想可以加重感情的抒发,拓宽人们的视野,从而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郭沫若的散文《科学的春天》,从科学的繁荣,联想到自然界的美好春光,联想到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的优美诗句,这些联想既真实合理,又自然贴切。秦牧写的《社稷坛抒情》,从坛上的五色土.联想到祖国的千里沃野和世代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想到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真是海阔天空,纵贯古今,使读者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及美感享受。联想必须合理贴切,两种事物之间要有必然联系,不能生拉硬扯。比如,笔者前些年曾写过一篇散文《履痕》,发表在《中国机电日报》副刊上,从沙土地上的脚窝联想到马克思的脚印,想到陈景润的足迹,想到郑和下西洋,想到改革者的足印等,这都是由此即彼合理的想象。由于联想贴切,就深化和开掘了主题。要是就事论事.读来味同嚼蜡,那又何必贻误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