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还乡】之【偃师八景——邙山霁雪】 (河南)李红军 说明:感谢清代偃师知县艾元复,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作为偃师的父母官,在任一方的政绩如何,从他笔下的七律组诗【偃师八景】里,可以看出他对偃师的精细了解和深厚情谊。艾元复为我们偃师人建立了古老的【偃师八景】,这一点功不可没,也可以说是构筑了封建社会、农耕时代的自然气息与人文环境交融的偃师山水图册,这为偃师历史文化古都的折扇,平添了刺绣般的抒情镜头,今天读来,真的是水墨般恍若隔世。笔者试图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透视【偃师八景】,带领读者诸君身临其境,寻找古今对话的可能,进一步了解偃师,共同建设家乡。 ———————————————————————————— 附录:【邙山霁雪】 (清)艾元复 彤云吹散北风寒,雪色连峰树色干。 不夜城夭封古冢,长春苑落压重峦。 林皋有屐觅山晚,溪谷无人嗟路难。 共道灞桥诗思好,曾知磬石赖谁安。
题解:艾元复,陕西米脂人,举人出身。清顺治13年,任偃师知县。此为诗人对雪后初晴邙山的吟咏。邙山,一曰郏山,一曰平逢山,系秦岭北支崤山沿黄河边向东北方向延伸部分,自古为帝王陵墓之地,素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自陕西华岳而东来,横亘400余里,自偃师西凤凰山入境,连绵起伏50余里入巩义境,海拔200-400米,虽有崎岖之势,而无峭峻之险。
———————————————————————————— 大自然的雪停了, 太阳露出笑脸, 就像人间的清苦和福分, 谁在吐纳如兰, 又是谁在墨守倾听。
05 一个为了谋生, 跋涉过苏杭的七尺男儿, 站在普天下的众生—— 死后羡慕的安身地:北邙。 我在年轻气盛的春天,
10 随如今忘了名姓的同事, 在邙山上种植柏树苗, 一个虔诚的信徒, 为它浇灌唯一的一桶水, 就像慈母狠心剪断脐带,
15 我愿柏树耐寒又耐旱, 一心扎根山岩, 绿荫报答人寰。 剪不断理还乱的人世, 牵手的人们容易走散,
20 手机和互联网只是虚妄, 生意场也是名利场, 你挚爱的琴棋书画, 好端端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有时也会经历麦田怪圈。
25 从山脚下的城市, 每每仰望北面的邙山, 尽管看不到金光闪闪, 分不清自我呵护的柏树, 内心还是冲动,
30 头脑毅然温暖。 渴望来生的人们, 夜间行路的远游客, 衣锦还乡的书生, 把邙山墓地的磷火,
35 一次次地当成了万年灯? 我感动于自然的造化, 晚风和流萤的点拨, 成就烛照万年的灯盏美名。 说起来心向往之……
40 更多的都是幻影, 更多的都是电光, 物欲横流的城隍庙, 谁来拯救陷入泡沫的生灵。 我不是考古者,
45 也非野驴中的骨灰级队员, 碰到邙山的墓碑纯属偶然, 有价值的以博物馆为家, 躺在太阳下的不再新鲜。 过往朝代的皇亲国戚,
50 文人志士,公主小姐, 不管生前犯下多大罪恶, 也不论死后落得多大英名, 再没有什么被唤醒, 肉身化成山中草,
55 灵魂依附墓志铭。 我登山的脚步, 是否搅扰了亡者的千秋美梦, 我迎风而立的胸襟, 能否汲取到亡者的灵气,
60 这无非是锻炼身体的借口。 当雪从天空纸片般落下, 千山鸟飞绝之后, 万径再次归于人踪灭。 心灵的浮躁归于平静。
65 肯定有一条路, 把我带到邙山观赏霁雪, 我不希望那是卖炭翁, 血本无还的荆棘之路, 我扪心自问,寄希望于
70 一只小羊咩咩的小道, 哪怕要穿越一座独木桥。 看不到清水的衙门, 如同看不到县志中的列女。 我唤不来邙山下——
75 四散淘金的同学们, 沉迷于游戏和聊天的网友, 商品房里蜗居的亲人, 街头家长里短的市民, 甚至唤不来道士和樵夫。
80 我感觉这冰天雪地, 永远愧对万丈红日。 相对于农家瓦房上—— 扑棱着翅膀的小麻雀, 我是否醒悟得太晚,
85 雪能否洗掉我的耻辱: 等我添了自己的孩子, 才懂得孔子所讲的孝顺, 再度检点自己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的罪过。
90 我也曾从邙山之巅, 乘坐面包车奔到黄河边, 我终于喘口气,死了心, 放下了不属于我的包袱, 像老牛返回春耕的麦田。
95 请相信风景永远在远方, 在热爱故乡的俗务中。 此刻的邙山空空如也, 无非山舞银蛇, 也就是原驰蜡象罢了。
100 2011.03.18.偃师 |